第7章 笑天老師同雁鳴湖的不解情緣(3)(1 / 2)

“心寬體胖”之說似乎對“抑瘦”論者有利,這是誤會。“心寬體胖”之“胖”,乃“安泰舒適”之謂也,與胖瘦不大沾邊。僅憑胖瘦很難構成人體綜合美。我是瘦人,一米七六的個頭,體重卻在60公斤上下浮動。李商隱說:“瘦盡東陽姓沈人。”又強調說:“餘雖無東陽之才,而有東陽之瘦矣。”沈約也說他自己“革帶常應移孔。”李、沈二師的尊容餘不得見,但像我一樣時不時地給皮帶打眼兒卻是有之,瘦子無疑。

我是瘦人,美不美暫且不論,起碼,瘦沒有虧待過我。文革期間,不管插秧、拉車、脫坯、蓋房、鏟地、收割、統統幹得麻利。改革開放,日新月異,我住上高樓大廈,有時停電,有時晚歸,六十啷當,獨上高樓,不帶喘氣,非功夫也,老來瘦也。

我敢於追趕到站的汽車,敢跟小夥子拚骨頭往車上死擠,結果,忘乎所以。愛瘦不愛胖,愛輕捷不愛笨重,愛小目標不愛眾目睽睽,愛輕裝簡服不愛花團錦簇。60多公斤一貫製我不嫌,挺不起西服打不緊領帶拖不穩革履我不在乎,隻要運動來了頂得住,地震來了跑得動,瘦不幹癟瘦不卑賤就成。瘦了一輩子,瘦帶給我的好處多於壞處。瘦比胖好,我至今不悔。

(發表於吉林日報2006年)

胖瘦趣談

有感於職稱的名與實

有感於“團隊精神”

(一)

春回大地,希望聯翩。

農民把種子埋進土地,他就在心中播下了希望;工程師設計好一張藍圖,他從心裏描繪著希望;戰士把鋼槍擦得錚亮,他的目光閃爍著希望……

希望,給人以生活的熱愛;希望,給人以未來的向往;希望的磁石,吸引著我們振奮前進,永遠向上。生命,在希望中延伸;事業,在希望中開創。

(二)

今天,是昨天的希望。明天,是今天的希望。

人人都有自己的希望。鼠目寸光的人總是在鼻子尖下尋求希望,如同母雞覓食一把米糠;誌存高遠者總把希望寄托在國家的富強、民族的興旺;而自己甘願做一塊磚石,砌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高樓大廈上。

祖國有希望,我們每個人才會有真正的希望。

(三)

生活不能沒有希望,而生活又不能隻憑借希望。

有人滿懷希望,卻不肯付出辛勤的汗水,他麵前隻能是飄渺的幻象;有人把希望寄托於偶然的機遇,希望往往總是與他捉迷藏。隻靠希望生活的人,到後來得到的也隻能是希望。

希望與奮鬥同在。坎坷崎嶇路上的攀登,那腳印便是成功的希望;艱苦卓絕的拚搏鬥爭,那些血汗便是勝利的希望。

不懈的努力,不息的探索,不斷的開拓,希望和幸福就會來到你的身旁!

(發表於延邊日報2006年)

春天與希望

幸福是全人類的共同追求,但是,對於幸福的理解卻因人而異。有人認為,幸福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狀態,擁有財富和地位才能獲得幸福;也有人認為,幸福是一種主觀感受狀態,有吃有穿有玩有樂就會幸福。那麼,當今我們究竟應當如何看待什麼是幸福?

筆者認為,所謂幸福,既要有客觀標準,又要看主觀感受。應該說,我們今天的社會為每個人的追求和實現幸福提供了基本條件,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全社會的整體幸福度將大大提升,從中央到地方更加關注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水平,這是時代進步的象征,是國家富強的體現,是人民幸福的根基。

現實生活中也有這樣的現象:雖然經濟社會在不斷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某些人卻認為幸福指數並未隨之提升,甚至感到不如過去幸福了。這種“反差”的出現,既有客觀因素,也有主觀因素。改革開放帶來利益格局的調整和變化,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和矛盾,這必然給不同的人群造成不同的影響。對此,我們正在通過深化改革及加快科學發展來逐步解決,努力讓改革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同時,我們應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幸福總是相對的,要學會感受幸福,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無數事實表明,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一個人的幸福與否往往不是由財富和地位決定的,而是與其主觀感受息息相關的。正如法國大藝術家羅丹所說:不是生活中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