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一直不太理解,身邊那麼多的單巢老人第二次結婚後又很快分開,而我們家的這兩位老人卻始終親密無間、形如一人,牢牢地支撐著這個家。原因何在?我認為是繼母的為人品格感動了父親,同時,父親又把後半生的愛反饋給了繼母。
親愛的繼母,我們這些兒女的身上雖然沒有流淌著您的血脈,卻在您的身上充分感受到了母愛的延續;您與我們的老父親雖然不是原配夫妻,但您讓他體會到了夫妻情義的溫暖。老父親晚年發出的“你是個好人”的內心感言,已經充分驗證,您已成為他晚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另一半。
在這裏,我想向那些單巢老人的子女們說,天下最親的是父母,最近的是夫妻。老伴兒老伴兒,多活一半;沒了老伴兒,就少了一半。從社會學原理的角度講,老年人有重新獲得愛的權利,他們需要伴侶的關愛。作為晚輩和後人,沒有理由去剝奪他們的這種權利。我們要問一問自己,你是否知道,單巢老人獨守空房的寂寞與無助嗎?你是否知道,單巢老人心中那些不便向子女訴說的心結嗎?你是否知道,單巢老人在重新獲得愛情後,對他們身心的健康有多麼重要嗎?我們要清楚這樣一個基本事實,老年伴侶之間的愛情作用,是子女的孝道所永遠無法替代的,這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回事兒。那麼多的單巢老人之所以早早離世,就是因為缺少伴侶陪護的精神依托,使自己陷入孤獨、寂寞、無助的境地,乃至絕望,最終喪失了獨自生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氣,抑鬱成疾,導致死亡。我想向那些阻止老人再婚的子女們發問:“與老人的長壽相比,是共享天倫親情重要,還是繼承那些所謂的現金、房子等遺產重要?”在這個老年問題上,恰恰是因為一些子女的不理解,而加速了老人的早亡,這哪裏是孝順,實際上是變相殺人。設想一下,當一位孤獨老人的身邊,連一個說知心話的人都沒有的時候,這乃是老齡社會的一大悲哀,也是眾多子孫的一種大逆不道。
在這裏,我們可以向尊敬的繼母大人說,您和老父親的健康與長壽,始終是我們這個大家庭中共同關心的第一話題。隻有你們健在,子孫們才能環繞在你們的膝下,我們才有了這個溫暖的家。你們身心愉悅地生活下去,永遠是我們的共同心願,因為您早已與我們這個家庭融為了一體。
二十年來,您就像一棵躬身伏地的小草,平凡得不能再平凡,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您在太陽的映照下,永不歇息地散發著那沁人心扉的慈母情懷。當您在耕耘後而一天天老邁,當您的腰身不再那麼挺拔,當您需要在後人身上得到反哺時,我們將義無反顧地陪伴您的左右,以應盡的孝道和義務去完成我們該做的一切,直至養老送終。
繼母,請放心,我們永遠愛您。
2010年11月18日於敖東
在我美麗的家鄉敦化市青溝子鄉有一座很高的大山——琵琶頂子山,它海拔近1450米左右,位於額穆、青溝子、大山三鄉交界處。據老人們講,山的北坡有長年不化的積雪,由於山高路窄,寒氣襲人,很少有人能夠登上山頂。因此,許多人都遙想能親手揭開琵琶頂子美麗的麵紗。
鄉土,像似埋藏在我心底一支深情的老歌。我總是不由自主地追逐遺落在鄉土中的點點滴滴。在家鄉的每棵樹上、每根草中,甚至每塊泥土裏,都蟄伏我情感的音符。看來真的是最美不過家鄉景,最親不過故鄉人哪。也就是帶著這種深深的眷戀和想領略大自然風姿的渴望,我與友人永麗、秀英利用雙休日,意氣風發地踏上了歸鄉的路,讓久居鬧市枯悶的心靈綻出了絲絲新綠。當晚,我們一行三人在鄉情的包圍下,流淌了大半宿的家鄉嗑!
第二天一早,我們開車行了大約十五裏路,把車停在了路旁,然後沿著崎嶇的山路攀援而上。家鄉的春天,到處彌漫著泥土的芳香。路旁,野樹稠密,綠草如織,山花簇簇,微風徐徐,夾雜著朝露與葉香混合的氣味,沁人心脾。抬眼望去,延綿不斷的山脈起伏相連,遠遠望去,琵琶山頂四麵環山,藍天綠樹,若隱若現,真有一種琵琶仙女要飄然而下的感覺。一路之上,一會兒是綠蔭幽幽,老樹參天;一會兒是河畔環繞,流水潺潺,一切都是那麼自然真實,我們絲毫沒有感覺到疲勞,隻感到異常的興奮,心像遊雲,真有一種一覽眾山小的感覺。雖說時值七月,但林中的空氣竟是那麼涼絲絲的讓人神清氣爽。
“你們快看,那邊有位老人在幹什麼哪?”眼尖的永麗大聲朝我倆喊著。順著她手指的方向,在我們右邊的叢林中,有一位老人,正蹲在地上整理著什麼。我們好奇地湊了過去。老人個子不高,而且背駝得很厲害,黑紅的臉膛,布滿了深深的皺紋,在皺紋的縫隙間,又浸了一層渾濁的汗珠。老人穿了一套肥大的藍布衣褲,褲腿角抿在滿是泥土已經濕了的高幫水襪子鞋裏。老人身邊放了一把鐮刀,他正一手扶著一棵小鬆樹,一手拿著自製的鏟子刨著小樹周圍的泥土,往小樹根部堆積。我覺得老人有些眼熟,可就是想不起來是誰。“大爺,您在幹什麼呢?”秀英不解地問。老人抬頭看了看我們說:“這些去年剛栽的小樹,有的被雨水衝出了根部,有的被樹枝壓倒了,人老了,呆著也沒事,我每天早上過來,整吧、整吧,也順便給那些剛長起來的小樹枝打打丫。”“大爺,您登過琵琶頂子山嗎?”永麗又問。“年輕時在信用社上班沒時間,現在歲數大了,腿腳也不靈活了,爬不上去嘍!”老人說著站了起來,用左手捶了兩下後腰,又看了看天,對我們說:“你們今天也別往前走了,大雨就要來了,快往回走吧!我得回去了。”老人拿著鐮刀和鏟子彎著腰,順著一條羊腸小道向山下的一個小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