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專會鼓吹人生沒有意義沒有希望。他們的言行使人放棄、退縮或屈服。這些人之所以如此,可能是因為自己受了委屈或遇到不幸,但不論原因如何,他們孤僻冷淡,使夢想幻滅、希望成灰、歡樂失色。他們尖酸刻薄,使禮物失值、成績無光、信心瓦解。留下來的隻是恐懼。
這種人為數不多,但類似的冷言冷語我們都遇到過。例如,妻子因丈夫身體虛弱,收入微薄,便譏笑他:“你也配做男人?”又如,妻子努力學習烹調,而丈夫的回答卻是:“我看你根本不是那塊料。”再如,學生寫了一篇有才華有創見的論文,而老師卻嫌他書法拙劣,有錯別字。
這種人使人覺得沒有辦法應付人生,從而灰心喪氣、自慚形穢、驚惶失措。而我們可能又會將這種情緒傳染給別人。因為我們受了委屈,一定要向人訴苦。
但是那些生性爽朗,鼓勵別人奮發,令人難以忘懷的人又怎樣呢?和這些人在一起,會感到朝氣蓬勃,充滿信心。他們使我們表現才能,發揮潛力,有所作為。
我上小學時,遇到過這樣一位好老師。她講課生動,充滿激情。她在課上念我們幼稚的作文時,我們看到她臉上驚喜的表情,或會心的微笑,聽到她愉快的讚歎,或同情的低泣。每當我們的文筆有清新之處,她一定倍加鼓勵。她的批評懇切而委婉:“這裏還可以加加工”,“那裏還可以更深刻些。”
英國大詩人白朗寧也是這樣的人。他使他的妻子伊麗莎白·巴萊特重獲新生。伊麗莎白母親去世很早,留下11個子女。伊麗莎自從小體弱多病,全家都對她特殊照顧,醫生也懷疑她身患肺病,使伊麗莎白自己深信不疑,整日悶悶不樂,生活毫無樂趣。
她40歲時,遇到白朗寧。他對她一見傾心。見麵一兩天後,就給她寫來熱情洋溢的信。他否認她有任何疾病,消除了她的恐懼。他把她帶出病室,和她結了婚。她41歲時周遊了世界,43歲生下了一個健康的孩子。她的才華得到了充分施展。她後來寫的詩充滿了激情。不熱愛生活的人是寫不出這樣的詩句的。
我們誰不願像他們,使別人的生命之火燃燒?最重要的是先要弄清自己是否熱愛生命,是否具有活力。熱愛生命的人才能分享於他人。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熱情,應該拿出來為別人打通幸福的道路。
我們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也應該同樣尊重別人的意誌。我們應當了解別人的生活和理想與我們不同,應當傾聽別人的訴說,找出他們的長處,給他們表現的機會,並讓它繼續生長。任何生物都要生長。生長是生命的過程——生命是棵生長著的樹,不是毫無生機的雕像。
是的,人的一生非常曲折,甚至艱辛。但前途無窮,富有生機,充滿機會。那些有希望的人都不是怨天尤人的人。
珍惜自己的生命活力,便也使他人分享了你的活力。有給予,必有報答。人生和愛情一樣,不會自己滋長,必須先給予而後才有發展。給予越多,生命便越豐富。
【評論】
生命是無常的,沒有人能夠把握它的長度。所以我們每個人都要珍愛自己的生命,珍愛他人的生命,珍愛我們身邊的一草一木。這個世界是所有生命的世界,正是由於這世間萬物的存在,這個世界才如此的豐富多彩。
死是人類無法逃脫而又懼怕的最終歸宿。但是,隻要我們珍愛生命,同時積極響應生命的召喚。那麼,當我們的生命漸盡,行將回歸大地的時候,我們是無憾的。因為,我們曾在走過的路上,努力過,奮鬥過,成功過,失敗過。珍愛生命,不管是別人的還是自己的,因為愛別人就等於愛自己!
【名人名言】
我們活在世上不是為自己的生活索取什麼,而是試圖使別人生活得更幸福。
——奧斯勃
石縫間的生命
林 希
【引言】
石縫間頑強的生命,它是具有如此震懾人們心靈的情感力量,它使我們賴以生存的這個星球變得神奇輝煌。
【正文】
石縫間倔強的生命,常使我感動得潸然淚下。
是那不定的風把那無人采擷的種籽撒落到海角天涯。當它們不能再找到泥土,它們便把最後一線生的希望寄托在這一線石縫裏。盡管它們也能從陽光裏分享到溫暖,從雨水裏得到濕潤,而唯有那一切生命賴以生存的土壤卻要自己去尋找。它們麵對著的現實該是多麼嚴峻。
於是,大自然出現了驚人的奇跡,不毛的石縫間叢生出倔強的生命。
或者隻就是一簇一簇無名的野草,春綠秋黃,歲歲枯榮。它們沒有條件生長寬闊的葉子,因為它們尋找不到足以使草葉變得肥厚的營養,它們有的隻是三兩片長長的細瘦的薄葉,那細微的葉脈告知你生存該是多麼艱難;更有的,它們就在一簇一簇瘦葉下又自己生長出根須,隻為了少向母體吮吸一點乳汁,便自去尋找那不易被覺察到的石縫。這就是生命。如果這是一種本能,那麼它正說明生命的本能是多麼尊貴,生命有權自認為輝煌壯麗,生機竟是這樣不可扼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