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為本書的付梓忙碌時,被一位來訪的大學老師看到了,一番禮節性地恭賀之後他問我,“方瀛齋”是什麼意思?感覺上很遙遠卻又文化氣息濃厚,你是不是要出一本關於西方文化的什麼東西。當我將其中之意解釋之後,他覺得很有意境,建議我一定把有意境的話題解釋清楚,避免讀者誤會。
“方瀛齋”是我的書房名字,從20世紀的90年代起就陪伴著我的學術研究與思想的升華。鬥室雖隻有十平米見方,我卻能神遊四方,縱橫六合,讀書寫作,自享其樂。書齋取名“方瀛”,原因有二,一是和兒子有關,這是最早為兒子取的名字。傳說海中有三座神山:蓬萊、方丈、瀛洲,都為神仙聚合之處。兒子屬大海水命,寓意他能書海中取寶,文思泉湧,長盛不衰,且能誌在四方。雖有李白詩《夢遊天姥吟別留》中“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的仙境虛無縹緲不可信求之意,但浪跡海上的人,想覓求長生不老藥的傳說,畢竟是詩人對於仙境的向往富有的神奇色彩而引人入勝。又見《唐會要》(卷六四載)中記載,唐太宗李世民為網羅人才、招賢納士,在長安城以西開文學館,以杜如晦、房玄齡、褚亮、許敬宗等十八人為學士,號稱“十八學士”,謂“登瀛洲”。寓意所選中人,精通史典,博學才高,為太宗朝的政治清明及貞觀之治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視為天下人所羨慕與向往之。故而我取仙山中三山之二合“方瀛”為名。可惜因種種緣故兒子沒用,我便移作文齋之名了。二是取《辭海》中“瀛”為“池中也”之意,小小空間要施展拳腳自然太小,但滿屋的圖書資料,仿佛置身於書海,樂遊其中,自然博取廣采,馳騁思域,永不枯竭,長盛不衰。當然,自知學術之海深不可測,學無止境也要善於去學,特別是要完全超脫自身所處條件的局限性,從知識的積累、思維創新中勝出,何止“池”遊方能獲勝。
因此,集自由、博取、探索、創新為一體的學術精神,藝術精神,為創建係統化的美學理論做貢獻,才是我們學人應有的學風和態度。所以,以“詩學”作為對我生活時代或者說是學術思想、研究實踐的一次總結,既有對當代文學作家作品研究的文論在不同地域特色的、嚴肅而完整且具有一定時間維度的考量,也有對於漢語文學的不同敘述模式、不同語境、不同語言修辭等不同審美內涵進行的個案考察,為找到藝術創作的美學規律,揭示文學的本質意義,探索文學藝術美的意義與價值,構建藝術思想與學術研究的理性思維高度以及永恒精神奠定基礎。就像亞裏斯多德的一部重要文論專著《詩學》中所體現的,將文學藝術作為一種文化創造表現現實的存在,和美學中博大精深的哲學思考融為一體,既表現出形象思維活動、悲歡情感的認知,又貫穿真、善、美的追求及思索,讓曆史與現實的關聯、藝術的本真價值以及藝術美的意義,都能完美地展現出來。
所以說,書中彙集的研究成果,是我學術思考及成長過程的思想結晶。風格簡潔,力求文論通達。雖構成的要素有限,但亮點在於從點到麵、從國內到國外,力求把自己研究的空間建構得更寬、更廣,不拘於一端。其中也不乏以隨筆形式詮釋我的學術思想與研究心得體會,遠未企及應有的學術水平與高度。但學風嚴謹,用功至勤,賦予學術品質以真情實感,是值得慰藉的,也是我做人的原則。就像薩義德所說的知識分子要“學著與土地生活,而不是靠土地生活”那樣,在文學邊緣化,文學研究容易被人忽略的當下,不僅學會了在邊緣處甚至是非常態之中博古通今,更重要的,是收獲了心靈的一份寧靜,因為,喧鬧和虛偽的裝扮,永遠都無法呈現真正屬於自己的東西。
謹以此為記,視作交流,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