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見過墨熊,隻讀過他的小說,包括兩部長篇。當然,都是科幻。
2010年科幻世界筆會,曾計劃邀請墨熊參加,但責編說他不喜歡這類活動,見麵的機會便就此錯失。或許墨熊認為,作品才是最好的交流方式吧。
墨熊的小說科幻色彩並不濃烈,但緊張刺激,好看。文如其人未盡然,但我卻相信作品能夠展現作者的價值取向,在與墨熊不多的電話和網絡交流中,這一點得到了印證——墨熊無意於在“核心科幻”領域向劉慈欣、王晉康們發起挑戰,他希望開辟一條更容易贏取市場的科幻之路,希望用情節、懸念和神秘感征服讀者。“這才是中國科幻當下最應該突破的方向”,墨熊熱切的聲音讓我印象深刻。電話那端未見麵的人也因此立體了起來。
這不免讓我想起用“三體”係列為中國科幻樹起一座嶄新裏程碑的劉慈欣,想起與他某次暢談時他的那句,“寫《三體》這樣的小說難以持續發展。”顯然,墨熊和劉慈欣從不同的方向,勾畫出了一條共同的科幻繁榮之路——降低科幻門檻,贏得更多讀者。
這當然不是唯一的路,有很多的路,劉慈欣的路、韓鬆的路、夏茄的路……這些不同的路構建出科幻空間的廣闊。
這當然也不是全新的路,這條路的前麵遠遠地走著倪匡、後麵還跟著羅隆翔等一群年輕人,連何夕也時不時走到這條路上瞅瞅風景。
這當然也不是核心科幻迷所認同的路,他們懷疑科幻會因此喪失其核心價值,痛苦於科幻的“墮落”。
但這卻是一條值得我們鼓勵去探索的路,跟其他的路一樣有著自己不可替代的價值。
墨熊已經默默踏上了這條路,並通過《末日禱言》和《斑鳩》(均發表於《科幻世界增刊》)贏得了讀者的初步認同。作為最近的龐大寫作計劃的一部分,《紅蝕》展現出墨熊進一步的野心。希望他能走得更遠,走出全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