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四]英雄戰勝敵人,聖人沒有敵人.
殯儀館座落在縣城東乾福山側人文公園內,分七層構建,寓意佛塔之七級浮屠。
進入公園兩側均設有花圈香火紙錢售賣部,火化爐在最頂層,靠山拾級而上,便是陵園,墓葬踞高臨下,遠眺可見蜿蜒西去的瀏水河。
老石頭見整容師為母親補妝梳發,很快便推進了火化爐,太約半個時辰,母親的骨灰盒便到了老石頭手裏,老石頭雙手托起,交給石磊,一行親友回到縣城老家,按照母親遺願,將一半骨灰灑在後山樅林,一半放置靈堂,停柩三日。
三日後與父親合葬。
次日,老富陪縣委書記郝爽、縣長賀高朝、組織部長鍾榮前來吊唁,老富叫老石頭將母親遺囑交郝書記等三位領導傳閱。
郝書記見石家住所簡陋,家徒四壁,深有感觸地說:鄒清慧同誌是香西鎮首任黨委書記,先後擔任過縣人事局長、縣人大副主任,一生為黨,一心為民,一身清廉,彌留之際還有如此胸襟,真是從政典範、我黨楷模呀!
接著對鍾部長說:今年是建黨八十周年,我們組織部門不是要找典型,樹榜樣嗎?鄒清慧同誌就是我們身邊活生生的典型,組織部門要認真挖掘一下鄒清慧同誌的生平事跡,在全縣幹部係統掀起一股清正廉潔、實幹為民的**潮!
鍾榮說:鄒主任原來是全國三八紅旗手,全省優秀共產黨員,退休後熱衷於扶貧助學,我們組織部還收到了學生家長要求嘉獎鄒主任的請願書。
老石頭聞言,黙黙拉開母親床頭的抽屜,從裏麵拿出一大包信件,六本捐助對象名冊,信件都是受捐學生寫給老人的感謝信,捐助記錄本清清楚楚記錄著學生的家庭情況、興趣愛好、所在學校班級、應該捐助的學雜費及生活費金額。
老石頭哽咽著說:這兩天有一些知道母親病逝的學生家長前來探視,攜帶了不少的家鄉土特產,有的還強烈要求為母親守靈,但這都有悖於母親義務助學四十年的初衷。母親一生節儉,素食終日,晚年病癱也不想住院治療,總想把每一分錢都節省下來,捐給貧困學生。
G縣長眼含熱淚,舉著筆記本說:我剛剛粗略估計了一下,六本捐助記錄,每本都有學期捐助小計,下學年籌資計劃,捐助總額超過了五十萬元,不簡單呀!
"郝書記!我簡直無法想象一個靠退休金養活自己的老人,具有如此感人的能量!"
老石頭說:母親的捐助資金主要來自於三塊,一是退休金,二是退休後在小超市打工,順便撿破爛、賣廢舊書報,三是經母親資助考取大學參加工作的學生回鄉看望母親的慰問金。
郝書記翻看了一下G縣長遞過來的記錄本,問老石:捐資助學的下一棒接力怎麼辦?老人有沒有交代?
"母親病癱以後,十分憂慮後續名單上的資金安排,她特意囑咐我,她百年之後,要我去保安公司找個工作,在小區守守門,掙一份工資,把捐資助學的接力棒傳遞下去。"
郝書記捧著沉甸甸的六本記錄本,上麵寫滿的不僅僅是老人的捐資記錄,而是老人在四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中,寫滿了畢生的希冀和囑托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