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讓我尋找(2)(1 / 3)

如果隻是一個體力勞動者,而不是一個盡可能多地吸納了傳統文化積累的人,也隻會是普普通通的眾生,難以成為傑出的智慧人物。傑出的智慧人物往往愛山水,愛自然,喜歡田園生活,不害怕辛苦的勞作,同時又離不開思索和悟想。思不難,悟比較難一些。這種悟雖然不是佛教上說的“開悟”,還不至於那麼玄妙,但也是可感而不可言的內心所得。思就是常常想一些問題,想得多了頭痛了,就停下;一停下,可能就悟出一些生僻的道理來了。這些道理可不是平常的思想,它是很能解決個人問題、人生問題的。而通常人生的苦和難,就是因為這些問題不能解決,才一點點堆積起來的。

智者是因為選擇了一種良好的生活方式、並且一直堅持下去,才成為智者的。選擇本身也是一種智慧,這智慧引領他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而他在這道路上又能越走越深入、越徹底,直到走上了一般人絕難抵達的好去處,於是也就可以稱為智者了。生活中,人與人的差別的確是很大的,從曆史上看,聖人之類確是有的,但卻未必為當時的人所能認可和達成共識,而是過了很久之後、最好是幾代人幾百年過去了,人的情感能夠平靜下來超脫下來,漸漸想得明白了,沒有近距離的刺激和火氣了,才願意承認他們的。

人性是很奇怪的,它在近距離中往往是挑剔的和憤憤不平的、排斥的。一個近在咫尺的傑出人物頂多是得到一些較多的肯定,能這樣就已經相當不錯了;更多的時候倒有可能遭受極大的否定,甚至讓其備受煎熬,一生充滿了磨難。這方麵的例子總是舉不勝舉。孔子一生如何,大家都是知道的,他的奔波之苦、幾次經曆的死亡威脅,說起來真是一言難盡。所以我們現在一說“智者”之類,往往就要說古代如何如何,這是因為憤憤不平的嫉妒之火熄滅了,不再為了一時快意和其他而使性子了,問題於是也就容易談得清了,討論起來更方便,每個人的本來麵孔也就看得見了。

平時說的“仁者愛山,智者愛水”,是經過了一種長期的觀察和經驗、曆時長久才得出的結論。古代心智發達的人士,他們的確是尋山逐水而居,飲清泉,食地糧,沒有過分的口腹之欲,隻求一個樸素自然和新鮮。腐敗的食物他們不吃,一般人也不會吃;隻是許多的腐敗一般人不會察覺罷了。水、空氣和吃物,都有極新鮮和不太新鮮、以至於開始腐敗這麼幾個層次和階段,隻不過智者在所有這些東西入口入身的時候,變得極其敏感和挑剔而已。他們無一不熱愛體力勞動,筋骨韌壯而柔性,衣裳隨意舒適,這有利於舉手投足。可以設想,在入口入身之物的選擇上是如此,那麼入耳入眼之物當然也是同樣。如《高士傳》上說了一個叫許由的人,他因為聽了不好的話,就跑到河的上遊好好洗了一遍耳朵。這可能是一種稍稍誇張的記錄。但這個故事也道出了一種真實的心境、一種追求、一種人生智慧。看起來對人的這種種要求未免太苛刻了,實際上也是非常樸素的。

智者一切方麵都力求簡單一些,使用“減法”生活,不在人生之途上不停地添載和疊加什麼,因為那樣他就走不動路了。洗耳朵就是一種減法,洗去了不潔之物,洗得心上輕爽。新鮮的飲食也是一種減法,不讓腐敗和陳舊在軀體裏積存,以此來求得肉體的輕爽。智者當然是飽讀之士,但所讀卻絕不局限於墨寫的文字,不是天天去搬動竹簡和紙張之類。對他們來說,閱讀的方法太多了,天地萬物都是書籍,勞動其實就等同於翻動書頁,鋤地差不多也算書寫,間苗簡直等於減刪文字。把一塊田園收拾得可心可意,綠瑩瑩的,當然可視為一大篇錦繡文章。這也不僅僅是巧做比喻,一個有情懷的人心裏一定會有這些吧。

一些變餿的空氣、食物,也包括人,智者是要遠遠躲開的。他們深情專注的眼睛怎麼會落在餿物上。這不是傲視群眾的那一類行為,而是一個人珍惜生命價值的樸實做法。直截了當地離開,拒絕,選擇,隻不過是重新組織一下自己的生活。親近另一些可親近之物,也是投身到平凡之中,那裏也是群和眾,他並沒有孤獨。

高處不勝寒,曲高和寡,都不是智者的生存狀態。智者盡可能地寬鬆和知足快樂,並且有日常的勞作,有不斷采下來的瓜果和不斷結識的朋友,有足以糊口的物質收獲。智者的小日子和許多人的大日子不太一樣。那些大日子倒有可能是孤獨的,而小日子是自足的快樂的充實的。小日子不溫不火,不傷害自然,並與自然唇齒相依。這是一種相親相愛的田園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