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自序:寫作需要沉寂的力量(1)(1 / 2)

一、我也來回顧

作為作家,我認為我們現在必須回到自己的內心生活之中,不要去表達自己根本不想去表達的東西。我知道,這一點尤其難以做到。因為我們的思維或多或少都被改造過,成了一個工廠所改造過的改裝產品。這是我們的不幸,也是文學的不幸。這是我們一旦回顧中國當代文學就感到蒼白的原因。

許多年來,我們作家所能得到的營養是十分稀少的,這就像當年定量配給我們的食物一樣。西方作家的作品因是帝國主義(資本主義)的,很少介紹到中國來;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文學作品也是經過嚴格篩選,認為對人民的思想沒有絲毫“汙染”的“主旋律”;我們自己民族的傳統文化,則因為是“封建”的東西,而被粗暴地曲解成了意識形態符碼。這種天然的營養不良,使不少作家連接受世界優秀文學的心理素質和勇氣都不具備。他們根本找不到寫作的背景。那種人為的、自始至終要對我們的靈魂和內心進行強製引導的力量使許多作家變成了井底之蛙,這就注定了難以造就具有良知的優秀作家,隻能造就大量政客式的文人。

所以,當八十年代初各種西方的文學流派和一些作家的作品及思想一介紹進來,當時的不少青年作家就進行了閃電式的、生吞活剝式的學習、模仿和試驗,不管其成功了多少,對我們都是有價值的。它至少給了我們一種創新的勇氣。雖然許多作家不可能擺脫意識形態對作家的要求,雖然那種文學的歡騰局麵與文學本身並沒有多少關係,雖然那諸多繁榮很快就顯得虛假,但他畢竟是一個在文學上有所追求的年代。與那之前相比,它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最大努力完成了文學的基本回歸。少數優秀的作家憑著自己的勇氣在文學那黑暗而沉悶的荒原上開拓出了新的綠洲。但這些綠色很快暗淡。商業主義使文學急速潰敗到邊緣地帶,政府對文學的普遍利用至此結束。作家作為一個經曆了深重苦難的龐大人群的“代言人”的時代也結束了。一些機會主義者們趕緊去尋找新的機會了,大浪淘沙,可惜留下來的不少精英在精神與物質的消磨和對抗中,很快鈍掉了精神的銳氣。現在,他們更多地沉浸在過去的榮光裏,頤養天年。隻有少數人還在思考漢語小說的多種可能性。莫言、殘雪等人的寫作使我們看到了創作在小說藝術上的真正意義。也使很多人認識到了何為真正的小說家,他們所代表的小說寫作仍在推動小說寫作的良知。這也是我承認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對於中國文學具有重要意義的原因。——沒有他們,新時期文學就不可能經曆那少有的輝煌和嶄新的痛苦。

而八十年代的文學曆程也基本上是從激情澎湃的無邊景象走向幾近絕望的暗淡境地的。

他們沒有完成文學的探索,嚴格地說,它剛剛開始就中斷了。這是我要重新開始的原因。

其實,對於青年作家來說,對文學創作的探索和試驗是我們必須去走完的路。它也是我們在文學末路上不多的選擇之一。對文學的認識和覺悟,使我們不願再去創造有關意識形態的神話。但現在的寫作——正如一位評論家所說的——不可能再僅僅是“用現代漢語模仿、改裝、重述、拚合、拆解‘大師’們的話語而已”,它必須以自己民族的精神與品質、陣痛和苦難、光榮與夢想為基座,創造一種能引領人們的靈魂飛升的文字,而不是讓他們繼續向下,我們要抵製“由一些人帶頭過分誘發出的極低俗的欣賞習慣”。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認識自己的境況,慢慢從被欺騙、被愚昧、被禁閉的盲目歡樂中走出來。我們要用戰士的勇氣揭示這些,要像覺悟者那樣對前路做出預示。

我們所處時代的人們已接受了的、無處不在的物欲現實,使整個時代的中心價值體係正在土崩瓦解。文化已被宮廷小醜們的表演所取代,它已經淪落為一種做秀的工具。所以說,在這種文學生態下,我們的寫作也許是不識時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