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要愛悠長不斷,情延綿不絕,看似枯死的枝椏,也終有春滿枝頭的那一刻。
這詩中的女子,眼看著自己的青春浪擲,十分悲傷。她日日盼望丈夫能夠歸來,日日向上天發出哀求,她希望上天能夠聽到的請求,讓她的丈夫早日歸來。
這思念讓她焦灼不安,她頑固的意識時刻告誡她,隻有虔誠的祈禱,遠在天涯的丈夫才能歸來。這個時候,女子的等待已經成為生活的習慣了,無法更改。
要說這世間什麼最苦,隻怕就是這天涯海角的距離了。但這也是最沒辦法的事情,當你選擇了去愛一個人,除了要享受他帶給你的幸福之外,因他而帶來的煎熬也需要接納。等待也是一種愛的付出。
注釋:
⑴杕(dì):樹木孤獨貌。
萋:杜:一種果木,又名赤棠梨。
言:語助詞,無義。
杞:即枸杞,落葉灌木,果實小而紅,可食,可入藥。
憂:此為使動用法,使父母憂。一說憂父母無人供養。
檀車:役車,一般是用檀木做的,一說是車輪用檀木做的。
幝(chǎn)幝:破敗貌。
829此事一分一秒也不分開,上
(8)邇:近。
毋相忘,怎能忘
——(燕燕)燕燕於飛,差池其羽
燕燕(1)於飛,差池其羽。之子於歸,遠送於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
燕燕於飛,頡(2)之頏之。之子於歸,遠於將之。瞻望弗及,佇(3)立以泣。
燕燕於飛,下上其音。之子於歸,遠送於南(4)。瞻望弗及,實勞我心。
仲(5)氏任隻,其心塞淵。終溫且惠,淑慎其身。先君之思,以勖(6)寡人。
《邶風·燕燕》
《燕燕》中,離別之情調是悲愴而絕望,以雙燕齊飛起筆,寄寓了昔日如雙燕般相親相隨,而今就要天各一方的不舍之情。情至深處,痛不能言。
這是中國詩史上最早的送別之作,極優美的抒情篇章。
然而對於詩中送別人與別送之人到底是誰,一直眾說紛壇。有說法是衛莊薑送歸妾陳女戴媯,也有人認為這是衛莊薑於衛桓公死後送桓公之婦大歸於薛的,爭爭吵吵,至今還是沒有定論。
單讀詩歌本身,其中的纏綿悱惻卻不像兄妹,而似情人。不過之所以對詩歌的立意無法定論,是因為人們對於上古民俗未能詳熟。
古人注重血緣關係,所謂血親重於姻親,天倫先於人倫。所以,就算是兄妹之間的離別,出現如此悱惻的傷情,也不是不可理解的。
《燕燕》的惜別之情,不像有些送別之作那樣詳細描述離別之人的音容聲貌,不見長亭話別;不見涕泗橫流;不見難舍難分的剪影。所看到的,不過是漸行漸遠的路途風景,那沉默相別的人兒,無需說再見,也無需說出任何帶有期望的話。因為,他們早已心知,此生斷然難以再見。
真正的生離死別就好像一出優雅而絕望的啞劇,舞台上的人無需言語,台下的觀眾早已看入心中,淚水長流。
這首《燕燕》將離別演繹得淋漓盡致。全詩四章,前三章渲染惜別情境,最後一章深情回憶被送者的美德。“燕燕於飛,差池其羽”、“頡之頏之”、“下上其音”,陽春三月,燕燕雙飛,本是歡快團聚的景象,卻被用於送別詩的起始。
凡事最怕比較,以生對死,以樂對悲,以聚對分;本覺得還不是很緊要的悲事,刹那間就憂傷滿地。
為兄親自送你離開。這個時節,燕子參差舒展翅膀,在天上飛翔。可是我們兄妹卻要在這郊野之處離別,每向前走一步,便是距離分離又進了一步。忍住眼眶中的淚水,但難忍的是心中的悲慟。雖然出嫁是好事,可與離別比起來,這喜事的喜悅,就被衝淡了不少。
燕子此時的成雙成對是故意的嗎?特地來映襯我們兄妹離別時的狼狽脆弱之心嗎?
《燕燕》不屬於大悲的作品,也不是悶聲不語的作品,它猶如蜻蜓點水的憂傷,在燕燕愉悅的飛翔中,灑落了一空,落入泥土中,瞬間長出了哀婉的花朵,芬芳中帶著隱隱的傷。
掩卷之後,腦海中出現了這幅畫麵:曠野之上,春日盎然,春鳥齊飛,樂隊人馬奏響著歡快的音樂要送新娘去別國成親。怎麼看,都是一副愉悅的場景!可偏偏,這場景中的二人,默默不語,無法開懷。
彼此都知道,此後一別,便是無法回來相見。所以,“遠於將之”、“遠送於南”,相送一程又一程,就是舍不得將“再見”二字說出口。
時光是把殺人的刀,它殺死的不是生命,而是記憶。許多人,許多事,都會在它的斬殺下逐漸丟失。所以,這兄妹二人,深怕這一別後,那些美好的往事也將就此遺忘。所以,在妹妹的車隊已經走到看不到影蹤的時候,兄長還是不肯離去,他“瞻望弗及,泣涕如雨”,“佇立以泣”、“實勞我心”。望著妹妹絕塵而去的方向,傷心思念。
越是懂得離別的人,越是不會說不舍得。他們隻希望能夠盡快忘記對方,既然此生已矣,相見無期。那還徒留著思念幹什麼,不是徒增悲傷嗎?
強迫放棄,總比無謂想念要來的輕鬆吧。
話雖如此,但毋相忘,怎能忘?如果遺忘是那麼簡單的事情,那麼牛郎織女千萬年來,也不會年年七夕,相聚鵲橋之上。銀河迢迢,時空遠隔,卻始終也割不斷這份情。如果遺忘是那麼簡單的事情,而今的我們,也就沒有了這份星河之上美麗的愛情童話。
注釋:
(1)燕燕:即燕子燕子。差池其羽:形容燕子張舒其尾翼。
(2)頡(音潔):上飛。頏(音航):下飛。
(3)佇:久立等待。
(4)南:一說野外。
(5)仲:排行第二。氏:姓氏。任:姓。隻:語助詞。終:既,已經。
(6)勖(音續):勉勵。
忘掉歲月,不說再見
——(擊鼓)死生契闊,與子成說
擊鼓其鏜(1),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2)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3)”,與子成說(4)。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5)闊兮, 不我活兮。 於嗟洵兮, 不我信(6)兮。
《邶風 擊鼓》
徐克早年所拍攝的《梁祝》,早已經在時間的流逝中,變得日漸模糊,而今的國內外大片,日新月異的衝擊著電影市場,人們在迎接各種視覺盛宴的時候,早已忽視掉了內心柔軟的那一塊土地。
在各種大片,講述各種主題的時候,徐克的《梁祝》適時的能夠挑撥起,當下人們,日漸冷酷冰涼的心。
簡單的故事情節,古老的早已熟知的結局,但看過之後,依然還是能夠感動的一塌糊塗,那深入人心的愛和被愛,豈是電影本身所能表述詳盡的?
當梁山伯最終無法與祝英台見麵,咳血而死之後,祝英台身著嫁衣,要去嫁一個她從未想過要愛的人,悲劇在此時,無以言複。
一陣大風刮過,祝英台奔向梁山伯的墳塚,她的大紅嫁衣隨風飄走,露出裏麵的素衣,看來,她是早已想清楚,今生非梁山伯不嫁的,今日出嫁,不過是為了父母顏麵,做出的樣子,其實,她早已是形同枯槁,隻等著去和她的山伯相會的。
跪在梁山伯的墳前,祝英台反倒安靜了下來,她真真的說道:“無言到麵前,與君分杯水,清中有濃意,流出心底醉。不論冤或緣,莫說蝴蝶夢,還你此生此世今世前世,雙雙飛過萬世千生去。”
墳塚裂開大口,她決絕跳入,隨後,大風後的晴朗日,兩隻蝴蝶,廝守纏綿的飛入天空。這就是“死生契闊,與子成說”的絕好範本。
當自以為滿手在握的幸福,再次隕落飄遠。看著它們淡化成遙遠處的一抹青煙,攜殘存的往日的一點溫度,漸漸消散,是多麼殘忍的事情。
在書院裏的快樂時光,轉瞬即逝,本想著會一生一世在一起,可是卻最終成為了奢望。梁祝的死別,所帶來的悲傷,與詩經中這首《擊鼓》裏,主人公的生離,是一樣的。 我們幾乎可以認定,“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詩經》裏可以和梁祝中,“還你此生此世今世前世,雙雙飛過萬世千生去。”相媲美的詩句。
一個是庶民的誓言,一個是才子佳人的約定,同樣的美麗,同樣的憂傷。《擊鼓》甚至比梁祝更為悲哀,梁祝化蝶,最後不管怎樣,好歹也算是在一起了,可是《擊鼓》中的這名男子,卻隻能眼睜睜的看著家鄉所在的方向,無可奈何。
“我獨南行。”在前行的路上,罕見的疼痛占據了男子的心房。隨著大部隊開拔,忍不住回頭去望越來越遠的家鄉。可越是回望,便越絕望。
男子的夥伴就在身旁,但他們卻不能給彼此慰藉。
因為“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從孫子仲,平陳與宋。”關於這首詩歌的背景,有幾種不同的說法:《毛詩序》認為:魯隱公四年(公元前719年)夏,衛聯合陳、宋、蔡共同伐鄭。許政伯認為是指同年秋,衛國再度伐鄭,搶了鄭國的莊稼.這兩次戰爭間有兵士在陳,宋戍守(《詩探》)、姚際恒則認為是說魯宣公十二年,宋伐陳,衛穆公為救陳而被晉所伐一事(《躊經通論》)。
不管是哪種背景,這個久戍不歸的征夫此時所表露出來的怨恨和思念卻是真實,無可置疑的。
戰爭不可避免,君主之間的窮兵黷武,爭權奪利,卻是需要廣大黎民百姓提頭上陣,去親赴一場死亡的盛宴。
詩經中的詩歌,大多簡單直白,再深的情感,也是用最簡明的方式敘述出來,聲聲的怨恨,珠玉落銀盤似的清脆響亮,敲擊在人的心裏,生疼生疼。
在《詩經》中,不乏一些遠在戍邊的戰士思歸之歌,但這首《擊鼓》卻讓人格外留意。詩中的戰士本是名普普通通的男人,耕地養家,雖然清貧,但也算幸福美滿。但此時,在他國的土地上,這個男子絕望的回想起過去的幸福,卻好像是恍然隔日。
“土國城漕,我獨南行。”不知道有多羨慕那些留在城內挖土築城的人,就算再辛苦,他們也總能夠回到家中,和家人一同在夜幕來臨的時候,相互依偎在一起,談論著一天的苦與澀。
而我,卻隻能告別親人,將自己放逐到千裏之外的死亡荒地上,在那片陌生的戰場上,送別人,或者讓別人送自己,去死。
最主要的讓男子悲哀的一件事,還有與愛妻的別離:告別你——我的妻子,遠比死亡還要讓我悲傷。
可是,君王們征服的欲望就好像一股無法抗拒的強大力量,將所有人都席卷其內,男子不得不帶著對妻子的不舍和思念,無可奈何的繼續往前走。
他不敢回頭,深怕失去再向前邁一步的勇氣。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下,於林之下。”奔走一天,終於可以暫時的駐紮停下來。可是男子的戰馬卻不見了,如果沒有它,他該如何麵對明天的跋涉呢。在男子四處慌亂張望的時候,看見了戰馬,才鬆了一口氣。
還好,還好,原來它就在遠處的樹林下。是不是我太過思念你,才讓我的精神這樣渙散,我不敢停下思念,因為我不知道,每一輪日出之時,我還有沒有命,來思念遠方的你。
馬嘶如風,寂寞的掠過每一個出征兵士的耳朵。男子的悲哀隨著詩歌的遞進,逐層加深加厚。
“‘生死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曾經以為,這是多麼簡單的約定,不過就是兩個人攜手共度一生。
可而今看來,卻是奢侈而又奢望的約定。閉起眼睛,想到的全是往昔甜美的眷戀,田埂路上,你裙角飛揚,青絲拂麵。睜開眼睛,一切都猝然結束,美好如同流星隕落那樣快,消失的不留痕跡。
我突然是如此的眷顧這人世,雖然百般瘡痍,但卻能夠始終提醒我,讓我記得曾拉著你的手,對你許諾,要白頭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
男子在戰場上,淒涼的在心裏默念對妻子的辜負是多麼的抱歉:原諒我的失約,無法對你兌現承諾。此生,我以出征兵士的身份活著,活在生存與死亡、殺戮與血腥、掙紮與痛苦的巨大生命落差之中。這一生路盡,我不會與你說再見。
因為來世我會期盼,在我們愛的墓碑上,留下空白。那樣,我們可以重新開始,攜手共度,再不分離。
衛國的風,無休無止的吹,吹紅了那些離別之人的眼睛,吹散了歸期。
天長日久,我們才會漸漸明白,愛情也是一種修行。在追逐愛情的歲月裏,相愛的人會忘掉歲月,對愛情堅守,矢誌不渝,不論貧瘠還是華麗。
注解:
(1)鏜(tāng同嘡):鼓聲。其鏜,即“鏜鏜”。
(2)爰(yuán元):本發聲詞,於是的意思。
(3)契闊:聚散。
(4)成說(shuō):成言也猶言誓約,“說”不通“悅”。
(5)於(xū)嗟(jiē): 即“籲嗟”,哎呦之意。
(6)信:一說古伸字,誌不得伸。一說誓約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