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球上的五星期
19世紀上半葉,“非洲之謎”吸引了眾多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探險家去考察,這些人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有的甚至一去不複返了。
盡管如此,非洲這片一望無際的荒野仍有許多秘密沒有揭開。現在,薩梅爾·費爾久遜博士,一位相貌並不出眾、雙眼閃爍著勇敢和智慧的探險家,決心繼承前人的未竟之業,徹底揭開“非洲之謎”,以滿足人們渴求了解它的願望。他打算乘坐氫氣球,從東往西飛越整個非洲大陸,進行一次偉大的嚐試。
1862年1月14日,倫敦皇家地理學會正式受理了費爾久遜博士的探險計劃,學會負責人弗朗西斯爵士決定撥出2500英磅資助他進行探險。
費爾久遜從小頭腦靈活,對科學事業充滿了熱情,曾跟隨父親參加過航海活動。聰明好學使他長大後不但精通水文學、物理學、力學,而且對天文學、植物學、醫學等都有研究。他見多識廣,曾到過印度、澳洲、中國西藏等地考察。他掛在口頭上的名言是:“不是我在趕路,而且路在趕我。”
為完成乘氣球橫跨北洲大陸的創舉,費爾久遜費盡了心思說服老朋友狄充·凱乃第與自己同行。狄充除了愛釣魚,還是個打獵的神槍手。流在他身上的蘇格蘭人的血液使他果敢而固執,為人坦率。開始他不讚同老朋友這項冒險計劃,結果反而被老朋友說服同上征途。
費爾久遜有一個叫“喬”的仆人,對他忠心耿耿。喬聰明、樂觀,對博士充滿尊敬和信任。當聽說博士要乘氣球探險,就請求博士讓他同往,他堅信這次探險能夠成功。
博士有了這兩位得力夥伴同行,對探險充滿了信心。
乘氣球探險是十分危險的事情,博士一連幾星期反複計算氣球的結構、容積、載重量等數據,許多事情他都親自參與,以保證征途中不出問題或少出問題。臨行前他親自一件件檢查各種儀器、甚至對3位“空中英雄”的體重都過了磅,並對應帶的鋪蓋、獵槍、食品等用品的總重量都作了嚴格限定,把一切都考慮得非常周到。
3月20日,應準備的都準備好了。倫敦地理學會為三位英雄舉行了盛大的歡送宴會,英國女王發來了賀電,預祝探險成功。第二天,大型運輸艦決心號載上3位探險家和那個大氣球從倫敦出發了,經過好望角,直達非洲東岸。4月15日上午,決心號在桑給巴爾島港口拋錨。
在船員們的幫助下,費爾久遜博士、凱乃第和喬給氣球充上了氫氣,再套上網套,把一應用品放在吊籃裏,再把100公斤重的壓艙物裝成50袋,也放入吊籃中。
4月18日清晨,博士和兩名夥伴都進入了吊籃。他們點燃了燃燒嘴,氫氣受熱膨脹,龐大的氣球便冉冉升空。博士他們三個人,從現在開始為揭開非洲之謎而進行的氣球探險旅行。他們用“維多利亞”這個吉祥的字眼作為這次探險氣球的名字。
維多利亞號緩緩升空,順風南飄,腳底下是美麗的非洲大陸,樹叢和森林像團團大綠球,桑給巴爾島盡收眼底。“太美妙了!”喬高興得叫喊起來。
沒有人答腔。凱乃第探身籃外,盡情地欣賞著大自然的美景,而博士則忙著記錄氣壓表上的數據。
在燃燒嘴加熱氣球裏氫氣的作用下,維多利亞號不久就上升到800米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