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無價
比爾·蓋茨說:“人可以不偉大,但是不可以沒有責任心。”一個人對自己犯下的錯誤勇於麵對,勇於承擔,這是一種珍貴的責任精神。
2014年4月16日,韓國“歲月號”客輪在全羅南道海域發生事故,不幸沉沒,船上的四百七十多名乘客中有近兩百人遇難,一百多人失蹤。巨大的災難發生後,船長被韓國當局逮捕,因為他在事故發生後,沒有履行船長的責任,隻顧個人逃生。在事故發生十多天後,韓國總理鄭烘原提出辭職,這種勇於承擔責任的行為與那位船長形成鮮明的對比,他的行為也得到了韓國上下的一致稱讚。
哈佛人尤為重視責任思維,他們認為,當我們犯了錯誤後,不要想著隱瞞或推卸責任,因為這會給你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而且,事情的真相總有水落石出的時候。那時候,你會成為眾人譴責的對象,永遠也不會得到別人的理解與原諒。做了錯事要勇於承擔,這不但可以體現一個人的責任心,也會讓人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2006年2月21日,時任哈佛大學校長的勞倫斯·薩默斯宣布,將在本學期結束後引咎辭職。事情的主要原因是2005年他在一次經濟會議上的不當言辭,他公開提出“女學生在學習理科方麵不如男生”這一明顯不正確的言論。為了這個不恰當的觀點,這位哈佛大學校長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同時也說明,任何人隻要犯錯誤,都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在這一方麵,哈佛大學的校長為所有哈佛大學的師生做了一個表率。這種責任思維的理念不僅遍及哈佛,也傳播到美國上下,世界各地。
日本學者高橋敷在他的《醜陋的日本人》一書中,記載了這樣一件真實發生的事情。
當時,高橋先生在秘魯的一所大學擔任教授,和他對門而居的是一對美國夫婦。有一天,美國夫婦的小兒子踢球時不小心,把高橋先生家門上的一塊玻璃打碎了。按照日本人的理解,高橋先生認為,那對美國夫婦會帶著孩子登門道歉。可是,他卻一直沒有等到那對夫婦出現,倒是那個小孩子,找到一家玻璃店的工人送來了一塊新玻璃,對高橋先生很有禮貌地說:“叔叔,對不起,我不小心打碎了您家的玻璃。今天我去商店給您重新買了一塊,請您收下。也請您原諒我的過失。我保證不會再犯這樣的錯誤了。”
高橋先生對這個孩子的做法很欣賞,不由得喜歡上這個小孩子。他安慰了這個小孩子,臨走時還送了他一袋糖果。可是第二天,那對美國夫婦找到了高橋先生,他們將那袋糖果原封未動地退回給高橋先生。他們對高橋先生能原諒孩子表示了感謝,但是強調那袋糖果不能接受。因為一個孩子在犯錯誤之後,就應該自己承擔,彌補損失,這些都是分內的責任,不應該因此得到獎勵。
哈佛人認為,這才是美國人提倡的責任思維,對於所犯下的錯誤,就必須勇於承擔。同樣,在責任麵前,也不應該尋找任何借口,為自己尋找冠冕堂皇的理由,這隻能消磨人的鬥誌,讓人麵臨更大的失敗。拿破侖·希爾說:“製造托詞來解釋自己的行為,這是人們的習慣,但這是成功的致命傷。”
作為從哈佛大學畢業的學生,美國前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就富有責任精神,從不為自己尋找任何借口和理由。雖然他從小就由於小兒麻痹症留下殘疾,但是他從來不以此作為影響做事和工作的借口,而是以自己超出常人的信心、勇氣和堅強的意誌挑戰一切困難。在他擔任總統期間,世界第二次大戰爆發,他連任四屆總統,以病殘之軀,帶領美國人民贏得戰爭的最後勝利。任何一個喜歡尋找借口和理由的人,麵對羅斯福的時候都應該感到羞愧,都應該從羅斯福身上汲取更多的勇氣和動力。
在偉人身上體現出來的高尚的責任思維,同樣也體現在平凡人的身上。
1968年的奧運會在墨西哥舉行。在馬拉鬆比賽中,冠軍的成績並不突出。一位當時很有名的外號叫“赤腳大仙”的選手比基拉,在跑到十七公裏的地方突然倒地。記者們認為,這可能是本次比賽所有的新聞了。可是,就在頒獎式結束,場地裏麵所有的項目都已經完成,觀眾大半離場的時候,突然傳來一個消息:還有一名馬拉鬆選手在進行比賽。這名選手叫作艾克瓦裏,來自坦桑尼亞,他在跑到五公裏的地方時摔倒受傷,肩部脫臼,膝蓋受傷流血。但是,他卻沒有因此退出比賽,而是堅持一瘸一拐地向前跑。漸漸地所有的運動員都把他遠遠地拋到身後,看比賽的人也漸漸散去,他卻依然在努力奔跑。一名記者留意到了他,勸他放棄比賽,他卻淡然而堅定地回答:“我的祖國派我來參加比賽,我就有責任跑到終點,而不能僅僅完成起跑。”這位記者被艾克瓦裏的這種責任精神深深感動了,他把艾克瓦裏的事情寫成報道發到新聞中心,不久,新聞中心的廣播就把艾克瓦裏的話傳遍了墨西哥全城,許多已離開賽場的觀眾重新回到路邊,為這位富於責任感的運動員呐喊助威。阿茲特克體育場為他專門打開場內的燈,迎接拖著傷腿、一步一步跑到終點的艾克瓦裏。艾克瓦裏受到了人們英雄般的歡迎,得到了超過冠軍的禮遇。
勇擔重任,實現自我
一個人承擔的責任越大,他實現的人生價值也越大。如果你覺得你擔負著超出別人的責任,你應該為自己感到自豪:因為,這證明你比別人更優秀,更出色。隻有不斷地勇擔重任,一個人才能不斷成長,取得更大的成功。
1965年,卡瑞菲先生擔任西雅圖景嶺學校的圖書館管理員,一天,有一位同事帶來一個才上小學四年級的學生,讓他幫著卡瑞菲先生整理圖書。卡瑞菲給這個小男孩講了圖書分類的方法,然後讓他把圖書館裏放錯了位置的圖書放回原處。
那個小男孩像是當偵探一樣,在書架前穿梭,一會兒就找出了好幾本放錯了的圖書。第二天,那個小男孩又來了,他不遺餘力地找了一天。就這樣,一連兩個多星期,那個小男孩都堅持著做這項工作。可是後來,這個小男孩要搬家到別的地方,不得不轉校,小男孩不無擔心地問卡瑞菲:“我走了以後,有誰來整理那些站錯隊的書呢?”小男孩的這種責任心讓卡瑞菲很是感動。更讓他沒想到的是,沒過多久,那個小男孩又回來了,他告訴卡瑞菲,那邊學校的圖書館不讓學生幫忙,所以他要求媽媽幫他轉學回來,讓他爸爸每天接送。
卡瑞菲看著這個堅定的、富有責任感的小男孩,覺得他將來一定前途不可限量。當然,當時的他沒想到,這個小男孩長大以後,竟然成為信息時代的天才人物,開創了微軟帝國,成為美國首富。他的名字叫作比爾·蓋茨。比爾·蓋茨的成功,有著許多原因,但是不可否認,他從小表現的這種責任感,是幫助他不斷成長、不斷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個人勇於承擔責任,才能抓住瞬間即逝的有利時機,並通過采取果斷行動,獲得最終的勝利與成功。
1944年,美國盟軍總指揮艾森豪威爾準備指揮英美聯軍橫渡英吉利海峽,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辟對德作戰的新戰場。為了這次登陸作戰,英國和美國精誠合作,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可是就在一切準備就緒,隻待一聲令下的時候,英吉利海峽卻突然來了一場暴風雨,一連四天,狂風暴雨,讓原本準備登陸作戰的幾十萬士兵被困在海邊,進退兩難。艾森豪威爾為此焦灼萬分,這時,氣象專家送來了最新的天氣報告,報告中說天氣即將好轉,暴風雨有望在兩三小時後停止。
艾森豪威爾認為這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在這個時候下令進攻,敵人一定會措手不及。可是也有人提出,如果天氣報告不準確,不用德軍阻攔,狂風暴雨就能讓橫渡海峽的盟軍全軍覆沒。經過慎重的考慮,艾森豪威爾決定發動進攻。他說:“我決定在此時此地發動進攻,是根據所得到的最好的情報做出的決定。如果判斷有誤,在戰場上出現損失,一切責任都由我一個人來承擔。”說完,他果斷地下達了橫渡英吉利海峽的戰鬥命令。
命運之神也眷顧勇敢且勇於承擔責任的人,狂風暴雨果然在三小時後停止,海上又恢複了平靜。就在此時,盟軍進攻的炮火讓海上掀起了波瀾。德軍怎麼也沒想到,盟軍會這麼快就發運了攻勢,因而節節敗退。盟軍終於順利地登上了諾曼底,贏得這場關鍵之戰的勝利。
如果艾森豪威爾沒有敢於擔當責任的勇氣,不能英明果斷地下達命令,也就沒有這場偉大的勝利,也就沒有後來的五星上將和傳奇人物艾森豪威爾了。
希臘人有句名言:人是背著包袱走路的,包袱裏有家庭、事業、友情等,即使曆經艱辛,人們也沒法丟棄其中的任何一個,因為在這些物品上麵都寫著兩個大字:責任。責任不僅讓我們實現自我,讓其生命變得更加厚重,而且也成為衡量一個人人生價值的砝碼。
在中國的曆史上,無數英雄誌士用生命譜寫著他們的人生壯曲。嶽飛精忠報國,在戰場上“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文天祥“不指南方不肯休”,慷慨悲歌“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屈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範仲淹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己任……他們都以高尚的品格、堅強的意誌、無與倫比的卓越精神,擔負起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成就了光輝的人生,成為民族的脊梁。
責任是一個人成長的動力。林肯就任美國總統時說過:“我—對全體美國人,對基督世界,對曆史負責,並且最後,對上帝負責。”林肯是這樣說的,更是這樣做的,他成為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得到後人的尊重和敬仰,這些都是與他高度的責任感無法分開的。責任感是每個人都必須具備的,也是一個人不斷成長、不斷成熟的重要保證。一個人想打開成功的大門,就必須持有責任感這張唯一的門票。
不同的人生源於不同的選擇
人生並非是一條筆直的大道,在人生的旅途中有無數的岔路口,分別通向一個未知的人生。選擇不同的道路,也就意味著選擇了不同的人生。哈佛大學著名的老師約翰·艾斯勒先生經常說:“並不是每一分付出都會有回報,關鍵還得看你選擇了什麼。選擇什麼就能得到什麼,但是如果你什麼都想選擇,可能什麼也都不會選擇你,你將一無所獲。”哈佛人都精於取舍,懂得如何正確選擇。
雖然人們經常說“堅持就是勝利”,但是哈佛人同樣認為,麵對問題的時候,無論是選擇堅持還是放棄,我們都必須做出選擇。善於選擇是一種智慧,即使是選擇放棄,也是一種量力而行的智慧。
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曾用他的行動詮釋了選擇思維的重要性。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英美等國為了更好地協調世界各國的事務,決定在美國紐約成立聯合國。可是建造聯合國辦公大樓需要土地,這可是一筆不小的費用,各個國家都不願意為建聯合國大廈掏自己的腰包。洛克菲勒聽說了這件事以後,果斷地拿出八百七十多萬美元,在紐約買下了一塊地皮,無條件地贈送給聯合國。與此同時,精明的洛克菲勒還將毗連的土地全部買了下來。洛克菲勒的做法讓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為什麼要白白送給聯合國那麼大的一筆財富呢?
不用洛克菲勒向人們解釋,等到聯合國大廈建成以後,人們就明白了洛克菲勒這樣做的用意。隨著聯合國大廈的正式啟用,其周圍土地的價格立刻像坐上了火箭似的上漲,比最初的價格上漲了十幾倍。洛克菲勒集團將事先囤下的這些土地出售,從中獲得的財富是捐給聯合國那塊土地的幾十倍甚至上百倍。這時候,人們才不得不佩服洛克菲勒的精明,還有許多商人為當初的錯失良機而後悔不已。洛克菲勒用他的行動給人們上了一堂經典的商業課,告訴人們什麼叫最智慧的選擇。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需要放棄那些本來就不屬於自己的或者沒有意義的東西,把握那些真正屬於自己的、更加美好的東西。一個人選擇了什麼,也就意味著他能得到什麼,決定著他將擁有什麼樣的人生。
一個法國人,一個美國人,一個猶太人,同時被關進了同一所監獄,刑期都是三年。入獄前,監獄長允許他們各提出一個條件。法國人最浪漫,他覺得不能忍受一個人的孤獨,於是提出要一個美女。美國人愛抽雪茄,他要了三十箱雪茄。那個猶太人說他要隨時和外界保持聯係,於是要了一部電話。
轉眼三年過去了,三個人都出了監獄,但是三個人的狀況卻各不相同。那個法國人不止帶著美女一個人出來,他手裏牽著一個小孩,懷裏還抱著一個小孩,要命的是那位美女大腹便便,顯然還有一個孩子即將出世。
那位美國人的嘴巴裏塞滿了雪茄,飛速地跑到每一個人麵前,急不可待地喊著:“火兒,火兒,誰有火兒?可惡的監獄長忘了給我打火機了。”
最後出來的是猶太人,一輛豪華小車前來迎接他,他對監獄長表示感謝:“謝謝您的照顧,這三年來,我能夠時刻和外界保持聯係,所以,我托付給別人照管的生意不僅沒有出問題,反而越來越紅火,利潤增長了好幾倍。為了表示對您的感謝,我要送您一輛奔馳。”
不同的選擇,決定著人生能否成功。
一個從哈佛大學畢業的年輕人,他滿心希望能夠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可是卻事與願違,到處碰壁,一事無成。他來到一位智者家中,向他請教如何才能獲得成功的秘訣。
智者卻什麼也沒有對年輕人說,而是從廚房裏拿來一個大西瓜,把它切成大小不等的三塊。智者問年輕人:“如果每塊西瓜代表著不同的選擇,你會選擇哪一塊西瓜?”年輕人不假思索地回答:“當然是選最大的那塊。”智者笑著把那塊最大的西瓜遞給他:“那好,現在它就是你的了,請吃吧。”年輕人接過西瓜來,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那個智者拿起了那塊最小的吃,很快最小的那塊就被吃完了,智者又拿起了第三塊西瓜,對年輕人示意了一下,又接著吃了起來。
年輕人明白了智者的意思:那兩塊小的西瓜加起來,要比最大的一塊大多了。雖然自己選擇了最大的那塊,可實際上卻沒有智者吃得多。
如果每塊西瓜代表的是利益,是財富,那麼,智者獲得的遠比年輕人多。智者用一個很普通的生活事例就讓年輕人明白了一個深刻的道理:“隻有放棄眼前的小利益,才能獲得更大的利益。要善於選擇,正確的選擇才能帶來真正的成功。”
最合適的才是最正確的選擇
2007年上任的哈佛大學女校長德魯·吉爾平·福斯特,在“2008年本科生畢業典禮”上進行演講時,就提到了選擇職業與尋找幸福的話題,她說:“不試試就永遠不會知道結果。如果你不試著去做自己熱愛的事情,不管是玩泥巴還是生物還是金融,如果你自己都不去追求你認為最有價值的事,你將終身後悔。”
蘇格拉底是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有一次,有三個學生向他請教如何正確地選擇。蘇格拉底把他們帶到一塊麥田旁邊,對他們說:“做出人生的選擇,和從麥田裏選麥穗,其道理是一樣的。你們從麥田這頭走到麥田那頭,每人選一個你認為最大、最好的麥穗。要注意的是,每個人隻能摘一次,也不能向回走,因為人生隻有一次。”
第一個學生出發了,他一邊向前走,一邊看著眼前的麥穗,選擇著。看到了一個比較大的麥穗,可是他卻猶豫了—也許後麵的麥田裏還有比這更大的呢!這樣想著,他一路向前走,雖然又看到了更大的麥穗,可他總覺得後麵還有更大的。可是,他走著走著又發現:再也沒有比前麵看到過的更大的麥穗了。就這樣,他走到麥田盡頭的時候,還是兩手空空,一無所獲。
第二個學生出發了,他吸取了第一個學生的教訓,看到一個比較大的麥穗後,他就走過去把它摘了下來。讓他後悔的是,他往前沒走多遠,就看到一個更大的麥穗。可是,他已經選擇過了,不能再選第二次。第二個學生帶著他摘的麥穗垂頭喪氣地走了回來。
輪到第三個學生了,他想了想,然後胸有成竹地向麥田走去,等他回來的時候,他的手中拿著一個又大又飽滿的麥穗。蘇格拉底問他是如何選擇的。這個學生說:“我聽了老師的話,知道人生沒有第二次選擇的機會,所以我就格外慎重。我把麥田分成三個部分,在經過第一部分的時候,我留意看最大的麥穗大約是多大;在經過第二部分麥田的時候,我驗證我剛才的判斷是正確的,等我經過第三部分的時候,看到差不多大的麥穗,我就果斷地把它摘了下來。我覺得這就是麥田裏最大的麥穗之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