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安點點頭,繼續說道:“少主人,你的祖父是先皇的幼子,諱名為辯,在隋軍攻破健康城時,他才不到兩歲,老朽的祖父當時是宮中的禁軍頭領,祖父等幾位忠於先皇的宮中禁軍將領,得你曾祖母,也就是華妃的囑托……老朽的祖父與你曾祖母是本家……他們護送著你那年幼的祖父,先一步逃出了健康城,來到杭州、越州一帶,隱居下來,再圖謀事…”
聽陳安的講述,陳易也終於明白,原來當時隻有兩歲剛剛被封為寧王的陳叔寶陳後主的幼子,也就是他的祖父陳辯,在包括陳安的祖父及其他數十名忠心的將領護衛下,逃到杭州、越州一帶,隱姓埋名隱居下來,並將陳辯撫養長大,娶妻生子。
自陳被大隋滅亡,流落到江南一帶的這部分陳國後人,在忠心事主的陳安祖父及其他那些屬下的保護下,逐漸安定下來,並伺機起兵複國。
隻是因為他們的力量過於弱小,而當日的隋帝國非常強大,他們不得不暫時中止了複國的念頭,一直在杭州、越州一帶隱居著。護衛陳辯的那些禁軍將軍也一樣娶妻生子,並將所有人的姓都改成“陳”,以示紀念已經亡國的“陳國”,並繼續護佑著陳辯,在隋末群雄起事時候,陳安的祖父陳華也準備跟著起事,但生性懦弱的陳辯安於現狀,不願意起事,後來在邊上的人鼓動下,終於勉強答應。但他們的力量很快就被李子通所領的江南義軍吞並了,陳辯也在作戰時候受傷,其手下趁機會,護著陳辨逃出了李子通的大營,逃到越州一帶隱居。
差不多貞觀元年時,陳辯因傷病複發不幸病亡,隨後陳辯的妻子張氏也染病仙去。也是在同一年,陳安的祖父陳華也因病而亡,再加上起事時候折損了不少骨幹力量,接替陳華主事的陳安父親陳則自覺複國無望,繼續蟄伏。但還是悉心照顧陳辯的兒子,也就是陳易的父親陳複。
因為諸多原因,陳辯直到三十多歲才生下兒子陳複,陳辯去逝時候,兒子陳複才兩歲,而陳複一直體弱多病,長大後性子也溫順,不是成事的料。
一直是個紈絝公子般整天隻知道花天酒地的陳複,比父親陳辯更加的不思進取,根本沒想過要舉複國的大業,並勸陳安的父親陳則也斷此念頭。兩人最終商量的結果就是,陳複“勸服”性子倔強的陳則放棄複國念頭,好好過日子,他會想辦法出去做事,做出點功業來替祖先揚名。隻不過陳則並沒放棄,繼續為謀大事做準備,而陳複繼續花天酒地……
為此陳則做足了準備,並嚴格管理手下之人,將他們分散出去,在各地積累家底。經過陳則的經營,陳國的後人們在越州、杭州、婺州、蘇州一帶站穩腳根後通過做生意,增置田產等營生,積累了不少的財富,他們有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隻是陳複卻沒任何雄心壯誌,陳則鼓動幾次也沒任何行動謀劃,其運氣也不佳,妻子連生幾子都夭折,隻有最後所生的一個陳易被養活,就在陳易還未成年之時,也就是四年前,陳複夫妻倆皆因疾病去逝,隻留下陳易一個獨苗。
陳安沒講的是,此前的陳易也他與祖父、父親性格類似,一介花花公子,沒想過圖謀大事!
“原來是這樣……”陳易在聽了陳安所說的後,長歎了一口氣,這身世還真的複雜。
不過隨後陳易也很是擔心,他的父輩曾經參加過隋末的義軍,最後好像還是被李唐鎮壓下去的,祖上又是陳國的皇室後裔若是被李治或者武則天知道了,會不會有所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