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以“人定勝天”格言來鞭策自己。認真細心研究南沙群島的形勢和周圍水深以及南海的氣候、風向、海流、海浪等,分析過去沉船多在南沙群島東部的原因,又根據當時東北季風,南海的海流是以西南為主這一要點,認定由西向東駛近太平島,大致逆流航行,對控製航速以搜索太平島和找珊瑚礁間的航道是有利的。於是決定由榆林港開出後,先向南行駛,然後向東駛向太平島。雖然這樣會多航行些裏程,但既有把握找到該島而又安全。
另一方麵,由上海至榆林港所經各海區的氣象、潮流、海流、航標和雷區等,也要深入研究。因為當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不久,中國沿海的燈塔、浮標等大部分未恢複,有些雷區沿未經過徹底掃測,海上常有漂雷出現。海上治安也較亂,華南海區海盜猖獗,對航船安全威脅很大。以上種種因素,都要在設計航線時考慮進去。經過短短一個月研究、設計和準備,製訂好全部航行計劃、途中艦隊聯係及指揮信號、並經上級批準按照執行。
1946年11月6日,“太平”號等四艦由上海港列隊出發。沿途以信號燈、旗號或無線電話指揮和互相聯係。開啟雷達,加強了望,勤測船位,做好海圖作業。同時搜索海麵物標,注意來往船隻的動態,隨時做好戰鬥準備。平均航速為12節。經過1240海裏日夜航行後,於11月11日駛抵榆林港,與榆林和三亞海軍商量無線電聯係計劃。
據悉日本在占領三亞和榆林期間,均設有海岸電台,在三亞港還設立機場、潛艇基地和一個極大型的遠程無線電台,以指揮日本在南中國海和南太平洋的海軍和空軍。但在日本投降後,國民黨的“接收大員”不僅沒有很好利用或妥善保管這些戰利品,反而將絕大部分設備、機械、儀器等拆散,盜賣零件,以飽私囊。我見到許多大型無線電真空管擺在三亞市場當作金魚缸出賣。接收下來的大量貴重軍用設施、通訊設備、交通工具等,除了少數留給“大官”們自用之外,全部變成了廢品。在榆林港隻有一個功率較小的海軍電台可勉強與我們艦隊聯係。
在榆林港期間,我們還向當地漁民了解南沙和西沙群島的情況。得知這兩個群島的漁季係在2至4月。在這春季裏,風力一般在4至5級以下。5月以後夏、秋季多台風。冬季多東北強風,風力有時可達7級。西沙群島的錨地不算很差,但南沙群島根本沒有避風錨地,底質不是碎石就是珊瑚,容易走錨。實際上,選在11至12月份去接收南沙群島是不適宜的。何況當時在戰爭時期受到破壞的南海氣象站尚未恢複,氣象預報不準確,海上的天氣難以掌握,中途又無避風錨地,但是,國民黨政府的決定和命令不能改變,而且接收南沙群島是關係到國家的主權和信譽問題,惟有自己盡量克服困難,爭取在限期內完成任務。
太平號等四艦在11月中旬曾有兩次駛出榆林港5小時後遭遇狂風巨浪,“中業”、“中建”兩艘大型登陸艦橫搖至30度,眼看它們有傾覆的危險,逼得全隊返航榆林港待晴。
1946年11月26日天氣晴朗,東北風3級,早晨6時第三次由榆林港出航。在港外定正航向179°向越南東岸外駛去。根據當時風向、風力和估計的流向、流速,陀螺羅經駕駛航向為177°。利用雷達測定船位。“永興”、“中建”兩艦在出港後5小時離隊轉向097°航行。分頭駛往接收西沙群島。“太平”、“中業”兩艦繼續向南以平均時速為12節航行。經過316海裏航程後,於11月27日上午10時利用陸標測定準確船位後,直指南沙群島的太平島。由於估計風流壓準確,船位一直保持在航線上。11月28日上午海水變為深綠色,知道艦已入1000米左右的較淺的水域,距珊瑚區不遠。於是派水手上桅頂加強了望,搜索變淺的水色,並減低航速,開動回聲測深儀,不斷注意水深讀數的變化。
10時左右正前方地平線上,出現一條短黑線,以後逐漸見到岸形。雷達熒光屏上顯示出一個小島形的光點回波。與天文觀測的經緯度、水深和海圖上標繪的形象校對,證實這是太平島無疑。又過半小時,航經一塊深約40米的珊瑚平台,海水呈淺綠色。再將船速減至極慢,改以該島岸線的方位測船位,並用雷達測得距離600米,水深測得30米,立即倒車,11時在太平島的西南岸外下錨。這錨地是碎石底,海水十分清楚。錨拋好後,拉汽笛長聲,以引起島上人們的注意。然後放下汽艇和救生艇準備登陸。
我先帶領水手和海軍陸戰隊各一班乘坐汽艇和救生艇登陸。在向太平島接近到100米左右時,向空中開機關槍數十發以試探島上的實力,但未見任何反應。再前進至距岸約50米處,水太淺,我們離艇涉水登陸。先入兩座混凝土房子搜索,隻見日本留下一些鋼盔和破爛軍服、皮鞋等。再搜索全島,未發現有任何人員。於是沿西、南岸邊勘察,發現在南岸有一個小碼頭,和輕便鐵路。這鐵路是日本鳥糞公司用以掠奪鳥糞的。碼頭南方的淺灘中有一條人工開辟的小航道,長約300米,寬約5米,深3至5米。為了方便以後人員登陸,即在碼頭上掛一麵黑方格的號旗,並在航道外端拋下一個浮筒作為標誌。
以後,將修建材料、機械、儀器和修建工人等陸續運岸,並全部展開修建工程。11月29日林遵指揮官、麥士堯艦長和我三人,親手在島上樹立一個高約一米的花崗石碑,上刻有“太平島”三字,以標誌中國這塊領土。被法、日帝國主義者先後侵占了近100年的南沙群島,從此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我們的任務還包括修好島上的工事和建築物,修複發電車間,化驗水井的水質,安裝抽水機和水管,設立氣象站和無線電台以及裝修和布置留守人員的宿舍和辦公室等。當時留下的人員有海軍陸戰隊一排,氣象員、無線電員、醫務員、修理工人、炊事員和雜工等共約50人。還留下一批武器彈藥、藥物、生活用具(包括釣魚具、網具等)和足夠半年用的燃料、燃油、物料、糧食和副食品等。
經過半個月的緊張工作後,太平島的接收和修建任務全部完成。11月31日早晨“太平”艦率“中業”艦開往北方距約50海裏的中業島。這段航線也是要繞過珊瑚礁的,隻可慢車小心摸索前進。在陽光照耀下,珊瑚礁的深淺約略可辨。密切注意海水色的變化和回聲測深儀的讀數,順利前進。下午16時到達中業島的西南方約1海裏處下錨,水深約20米,石底。登陸搜索全島,沒有發現人跡,也沒有任何建築物。翌日在島上樹立“中業島”石碑。此外,無其他任務。
1946年12月15日中午,“太平”、“中業”兩艦離開中業島返航。途中曾駛入榆林港和海口灣停留2至3天,於當地氣象台和海軍無線電台等有關機關聯係與太平島通報等問題。12月25日安全駛入廣州港,錨泊於白鵝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