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大難將臨(2 / 2)

潼關失守之後,長安再無險可守,叛軍可以直趨長安。

聽聞叛軍將逼近消息的皇帝李隆基,竟然未做任何防守長安的布置,趁夜逃離皇宮,逃往劍南。

皇帝逃走,守城的軍士如何還有心思抵抗?長安成了一座不設防的城市,最終被叛軍輕鬆攻占,無數的王宮貴族及普通百姓在叛軍入城之際被殺,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三大內被洗掠一空。

禦駕逃至一個叫馬嵬坡的地方後,禁軍將士嘩變,要求殺了禍國殃民的楊國忠父子及楊玉環,李隆基被迫同意禁軍將士的要求,最終楊國忠父子被亂軍斬殺,楊玉環被縊殺。

這一切,在楊晞穿越前看的那本《安史之亂》書中有詳細的記載,他失去意識前,所看的章節內容正是洛陽被攻陷至長安陷於叛軍之手的情節,在知道現在身處的時間後,楊晞有點“毛骨悚然”。

經曆了許多實戰經曆的楊晞在後世時候,曾數次與死神擦肩而過,有多名戰友在訓練或者執行任務中犧牲,但對死亡依然害怕!

人死了小命就沒有了啊,誰都會害怕的,除非猝不及防之下的死,那樣就沒有害怕的時候。

楊國忠家人這樣被亂軍斬殺於軍中的慘劇,更是讓楊晞拒絕接受!這樣死,太慘不忍睹,太窩囊,太沒有英雄氣概了,讓他不能忍受,如何讓他選擇死亡方式,他絕不會選擇這種方式的。

任何一個人,在知道自己將麵對死亡時候,總是會非常非常恐懼的,他當然也不會例外。

一個知道自己將麵臨死亡時候,總會做出抗爭的舉動的,楊晞也是如此!

要是那本書上記載不差的話,叛軍很快就要打到長安來了,或者已經在攻打長安的路上。府中安靜,不像是長安已經被攻占的樣子,也不可能是叛軍開始攻城的時候,曆史記載中楊國忠伴著李隆基在叛軍還未開始攻打長安時候就逃走了。也就是說更不可能是長安城失陷以後!

災難沒發生,很可能有挽回的餘地,這種念頭一起來,楊晞心裏就湧起一陣難言的衝動,馬上轉頭問詢站在身後的人,“你們告訴我,安祿山叛軍攻至何處了?潼關有沒有失陷?”

這個問題是足不出戶的平兒回答不出來,這時站在平兒身後一名叫楊正的貼身隨從上前回答:“回四公子,安賊的叛軍正在潼關城下與官軍對峙,潼關還沒有陷落!”

楊正是楊晞最忠心的跟班,表現的忠心耿耿,楊晞殘存的記憶中對這個比他年齡稍長的人很信任,一點也沒懷疑楊正這話的真實性,這讓他大大地鬆了口氣。

潼關還未失守,官軍正與叛軍在潼關城對峙,看來李隆基那個非常錯誤的決定還沒有下,沒有令哥舒翰率軍出擊。要是哥舒翰率軍出擊,遭遇大敗了,那潼關肯定不保。潼關天險一失,長安的門戶將大開,即使他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也很可能回天乏術,無法挽回大局了!

他一直是個熱愛生命的人,甚至比一般人都熱愛。剛剛穿越了一次,他不想再死,他要好好地活著,活個明白再說,他一定要竭盡所能,去改變曆史的進程。

他這具身體的老爹是大唐權相楊國忠,而楊國忠是替李隆基出餿主意的人,要是能說服楊國忠改變主意,嚴令哥舒翰據潼關險而守,不倉促出擊,那大唐的命運可能因此而改變也不是沒有可能。

而且,他清楚,長安被安祿山的大軍攻占,喻示著盛唐的最終終結,大唐從此徹底由盛轉衰,這也是他絕對不願意看到的。他現在不是曆史的旁觀者,是參與者,既然穿越來到了安史之亂暴發的初期,他就要為這個時代,也為自己做點什麼,甚至力挽狂瀾,不然他自己的命運會很慘。

不從大局著想,至少為了自己的小命,他也要做一些大膽的事。

刹那間就打定了主意,楊晞問楊正道:“楊國……我父親在府上嗎?我有非常要緊的事找他說?”

楊正很老實地回答道:“回四公子,老爺進宮去了,早上時候,陛下急派人來傳老爺進宮,說有緊急軍情商量,老爺就馬上進宮去了,直到現在也沒回來!他進宮前來看過你的!”

楊晞是楊國忠最鍾愛的兒子,這兩天楊晞昏迷時候,日理萬機的楊國忠也是時常過來陪伴,抹一把老淚,今日一早楊晞蘇醒前也過來看望過,在接到宮內來人的急傳旨意後才離去。

“哦,是這樣……”楊晞應了聲,還來不及再問什麼,一陣喧鬧聲及雜亂的腳步聲從遠處傳來,看似有一群人往這邊來了。

“四公子,老爺來看你了!”不知哪個下人稟報的聲音隨即傳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