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零四章 這應該是最好問鼎皇位的辦法(1 / 2)

-

“公子,永王李璘有異動,他準備策動禁軍,發動兵變!”在李玢親政,開始慢慢插手朝事,但還是把四位輔政大臣當作神明一樣敬重後的某一天,得宮內親信報告說屬下人物有非常重要事稟報的楊晞,在出了宮,秘密約見報信的人之時,他得到了這樣的報告。

“什麼?”楊晞吃了一驚,他自覺已經將宮中禁軍大部掌握,沒想到還會有這樣的事發生。

詳細問詢了一下後,楊晞才弄清楚怎麼一回事。

原來不甘心就此與皇位失之交臂的李璘,在李隆基的喪期還沒結束間,就在謀劃以什麼手段謀取皇位了。大唐曆史上,皇宮中有太多兵變事發生,包括李世民、李隆基在內的皇帝都是通過兵變取得了帝位,武則天被迫交出皇位,也是因為張柬之等人發動了兵變之故,李璘自然也想到了這一點。

李隆基當皇帝時,他將自己的皇宮設在興慶宮,並大規模修建興慶宮,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被稱為三大內。不過李玢繼位後,並沒在興慶宮內主持朝事,而是準備將朝會移回到大明宮,在大明宮的宣政殿及紫宸殿主持朝事。

興慶宮駐守的禁軍是左右龍武衛,而駐守太極宮與大明宮中主要是左、右羽林軍及左、右金吾衛。

楊晞完全控製的是左、右龍武衛,這也是幾支禁軍中戰鬥力最出眾,人數最多的隊伍。左、右羽林軍及左、右金吾衛他也在其中安插了不少的人,但沒辦法做到如左、右龍武衛一樣完全控製。

無論是李玢還是李璘,或者其他皇子及大臣,在這些禁軍隊伍中都有自己的親信人物,或多或少而已。李璘策劃的正是利用左羽林軍中的兩名中郎將的兵馬行事,這兩名中郎將麾下有一千多禁軍將士。李璘計劃以這些將士為發動兵變的主要力量,從大明宮的北門玄武門攻入皇宮內,殺死李玢或者逼迫李玢讓位,自己即位為帝。

楊晞原本是打算自己采取此道,在李玢沒有打算將皇位讓給自己的時候,以兵諫逼迫李玢傳位,卻沒想到,卻被李璘“捷足先登”了,他又好氣又好笑。

不過楊晞也沒絲毫大意,問清楚情況後,馬上就有了主意,令人去召龐忠、渾緘等心腹禁軍將士及李泌、高適等非常信得過的人過來商量事務。在一堆重要人物都到他選定的商量事兒地方後,楊晞也將此事告訴了在場的各人。“諸位,永王李璘準備謀逆,他想利用左羽林軍一部發動兵變,今日召你們來,就是要商量如何應對的!”

今日召來的這些人,楊晞已經或多或少地將自己身份的信息及打算透露給了他們,所以今日召這些人來,並任何的其他說明,直接就問他們要如何處斷了。要將李璘的叛亂消滅的萌芽狀態,其實非常簡單,畢竟楊晞現在掌握了大部禁軍力量,隻要先發製人,就可以輕鬆將李璘幾名親信的一千多禁軍消滅,但楊晞並不想這麼做。他要集思廣益,聽聽手下的這些親信人物是怎麼想的!

“楊尚書,下官覺得,應該在永王的叛亂起來時候,再出手製止!”高適率先發表了自己的意見,“現在永王隻是在謀劃,並未付諸於行動,現在就出手製止,下官覺得並不合適。”

高適如此說,楊晞投以一個讚賞的眼神,這差不多也是他的意思,他並不想在李璘沒有任何動靜時候就出手製止,那樣太沒意思了。

高適這樣說,讓許多人吃了一驚。打探到李璘要發動兵變,但高適卻建議聽任其發展,待關鍵時候再出手製止,這不是置新即位的皇帝安危與不顧嗎?不過有疑惑的都是像龐忠、渾緘這樣的武將,其他一些人如李泌則露出意味深長的神色。

龐忠和渾緘馬上站出來發表了與高適不太一樣的見解,他們認為這樣做要是被皇帝李玢知道,那在場的這些人就是大罪了。他們是武將,朝堂上的爭鬥見的少,腦袋轉不過太多的彎彎來。

不過在高適的再次解釋之下,那些有疑惑的人也明白了過來。

這其中的道理非常深奧啊,估計沒人解釋,任他們想,怎麼都想不出來的。

高適的大概意思依然如他剛才所說那樣,也就是在沒有亂事起來之前,一切都沒證據,永王李璘可以逃避責任,甚至可以以遭受迫害獲取同情,畢竟現在新皇根基不穩,而他們這些人都是跟隨楊晞這個皇帝李玢的兒子行事的。如果在永王作亂時候出手,那一切都不要說了,永王的力量可以被盡數清除,而且可以助長楊晞的威望,進一步控製長安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