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書吧一這是知識的源泉!隻有知識才是有用的,隻有它才能夠讓我們在精神上成為堅強、忠誠和有理智的人,成為能夠真正愛人類、尊重人類勞動、衷心地欣賞人類那不間斷的偉大勞動所產生的美好果實的人。
那麼改變入睡和起床時間會影響人的情緒嗎?美英兩國的研究人員發現,人的情緒好壞不僅受睡眠時間長短的影響,而且還與是否按生物節律安排入睡和起床時間有很大關係。美國波士頓和英國曼徹斯特的兩個研究小組對生物鍾、睡眠和情緒之間的關係進行研究後發現,人體生物鍾能決定人在一天內哪幾個小時心情好。如果在人體生物鍾仍處在睡眠階段起床,即使已經睡了很長時間,仍然會感覺情緒不好;而即使兩三天沒睡覺的人,如果他的生物鍾處在清醒期,那麼他也會感覺情緒高漲。研究人員說,生物鍾存在於大腦中的一個區域,它決定人體從睡眠、清醒到消化等多種活動的生物節律。他們通過對健康的年輕誌願者長達一個月的研究後發現,當實驗對象的睡眠周期從每天24小時延長到28-30小時後,其情緒高低受每天睡瞬隋況和體溫兩個因素的綜合影響。研究人員指出,這兩項新的研究結果使科學家們能夠根據人的睡眠時間表和其自身生物鍾判斷人的情緒,並有望在將來幫助醫生治療情緒抑鬱症患者,也可以幫助經常三班倒的人和需要倒時差的人盡快適應。
世上的任何一個人各自都有自己的睡眠方式與習慣,有的人喜歡早睡早起,即所謂“起早型”式的人;有的則善於晚睡晚起,即所謂“夜貓子”式的人。這兩種不同的覺醒與睡眠方式各有哪些特點呢?
最近,位於美國芝加哥醫療中心的生物節奏研究室的研究人員指出:周末睡懶覺對絕大多數人來說並非好事,因為這會使人體時鍾紊亂,睡眠時間順延,使星期天晚上難以入睡,星期一早上昏昏沉沉,而這種紊亂狀態甚至需要數天時間才能恢複正常。在時間生物學這一新領域,研究人員對與人類息息相關的人體生物鍾進行了大量研究,並取得了一係列有重大價值的進展。研究表明:人們最好在每天、每周、每月甚至每年的同一個時間醒來,這有助於調整體內的各種活動,使我們精力充沛地去迎接新的一天。時間生物學為那些即不屬於早起的“起早型”,又不屬於晚睡的“夜貓子型”的80%的人提供了有用的信息。蒙克教授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帶來某些變化。不僅是生活方式的不同,還是生物學上的變化。我們中的許多人到晚年時會變成”起早型。
據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的睡眠研究中心發現這種覺醒一睡眠節律的差異,與人體的日常體溫周期性變化有關。“起早型式”的人,每當傍晚,其體溫在正常幅度的下限,第二天早晨開始升高,到上午升至上限;長期從事農業勞動的多屬於“起早型式”,他們的主要工作都在白天,這類人常常天蒙蒙亮就起床活動,太陽落山後即準備就寢了,每天很早醒來,起床活動,精神飽滿地投入當天的工作,到下午工作效率就慢慢降低,夜幕降臨,即嗬欠不斷,昏昏欲睡,急忙上床就寢,很快便進入夢鄉,這類人一般很少有失眠。“夜貓子式”的人,在傍晚時體溫已上升至正常幅度的上限,深夜後始見下降,翌晨還在下限值內,午後始見上升。這種節律養成與工作有一定關係。而從事腦力勞動的則多是“夜貓子式”的,他們常常利用安靜的夜晚來工作。“夜貓子式”早晨醒來後,慢悠悠地翻翻身,睡意盎然,戀床難舍,磨蹭很久,勉強起床後,上午的工作效率不高,到了下午精神才慢慢地來了,入夜後勁頭反而最足,工作至深夜毫無倦意,好像有用不完的勁,隻是迫於第二天還有工作,才勉強上床就寢,這類人即使讓他們早上床也是難以入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