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招不爭才是大爭(1 / 3)

洪武元年(1368)中秋,劉伯溫踏上了回鄉之路。

劉伯溫雖然對官場爾虞我詐相互傾軋的氣氛感到厭惡,但還是有些落寞之情的,也許是因為不適應朝廷做官的氛圍,也許是心中還有未實現的宏偉願望。

回家後,他決定安度晚年,正如他在詩中所說:“不如閉戶謝客去,有酒且飲辭喧嘩。”

可是,剛過了幾個月而已,到了這年的11月,朱元璋就下詔書要把他召回去了。

詔書中肯定了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定天下的功績,還說咱們當年共患難,現在我當了皇帝,不能獨享富貴,你就此歸田不行,要回來和我共享富貴,我才安心。

皇帝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劉伯溫怎麼能拒絕呢?他隻好火速返京。

這次回京,劉伯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厚待。

皇上先是賜了一名小妾給劉伯溫,這就是章氏,這位夫人後來為劉伯溫生了兩個女兒。

更大的封賞是對劉伯溫祖上的:追封劉伯溫的祖父、父親為“永嘉郡公”,追封劉伯溫的祖母、母親和妻子富氏為“永嘉郡夫人”。衣錦還鄉,光宗耀祖,還有什麼比這更榮耀嗎?

接下來就該封賞大功臣劉伯溫了吧?但是,到了劉伯溫這裏,朱元璋開始客氣起來,征求起劉伯溫的意見:“你說我封不封你呢?封個什麼好呢?”

劉伯溫理所當然要客氣一下,推辭說:“陛下的功績都是上天賜予的,臣怎麼敢貪功呢?聖上的恩德深重,賞賜臣的先人便足夠了!臣不敢再奢求得到更多。”

不知劉伯溫是真的怕恩賜太重無法承受還是因為他已經看出朱元璋的真實意圖:封我的家人不征求我的意見,怎麼到我這就征求起來了?再說哪有這樣的啊,我怎麼好意思要求封什麼爵位?沒有誠意,隻是在試探我而已。

朱元璋聽了點點頭,很高興,表揚了劉伯溫:“軍師一直以來從不爭名奪利,真乃我朝之大幸。”於是封賞就此作罷。“永嘉郡夫人”的丈夫竟然沒有爵位,這算什麼封賞?

劉伯溫也感覺到此時得天下的朱元璋已與過去打天下時截然不同了,他不再像原來那樣重視謀士的意見,和劉伯溫談話也不再像原來那樣開誠布公,因為彼此的關係不像過去單純:天下是朱家的天下,過去是戰友,現在是君臣。

就在榮耀、擔心的交織中,劉伯溫度過了明王朝的第一個春節。

洪武二年(1369),新的一年開始了。

正月,朝廷立功臣廟於雞籠山,洪武帝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這次封的是武官。

這年10月,朱元璋就是否任命楊憲為相征求劉伯溫的意見。楊憲和劉伯溫是不錯的朋友,所以朱元璋會來征求劉伯溫的看法,本以為劉伯溫會替自己的朋友美言幾句,劉伯溫卻說:“楊憲有丞相的才能,但是缺少丞相的氣度。”

“那汪廣洋呢?”當時汪廣洋是中書省的參知政事,沒幹多長時間就被外放到陝西去了。

“汪廣洋器量小,還不如楊憲呢。”

“胡惟庸呢?”胡惟庸這時隻是分管朝廷祭祀禮儀的太常寺卿而已。

“不可不可,胡惟庸這個人,管一畝三分地還行,若是重用,隻怕會壞事。”

這時,朱元璋終於使出了最厲害的一招:“他們三人都不行,那恐怕隻有先生最合適了!”

劉伯溫聽了此言,雖然心裏難受,但是仍不緊不慢地回答:“臣嫉惡如仇,而且不太願意處理繁文縟節,恐怕不能擔此重任。這三個人都不合適,皇上您可以不用急,慢慢找找再做決定不遲。”

這下,朱元璋說不出什麼來了。

劉伯溫以柔克剛,化解了這次險情。

其實早在劉伯溫這次回鄉之前,朱元璋就曾經試探過他,那次是關於李善長。

“李善長年紀大了,也到了頤養天年的時候了,先生看是不是該換下他了呢?”朱元璋問劉伯溫。

劉伯溫在朝廷中經常受到淮西派的排擠,他們都是朱元璋本人最親近的人,他不會不知道,現在又來問劉伯溫對李善長有什麼看法,真是讓人匪夷所思。劉伯溫並不想深究,他既有讀書人兼濟天下的理想,也有強權之下明哲保身的智慧。

“善長是元勳功臣,能夠調和諸臣,不好立刻換掉。”

“李善長經常在我麵前說你的壞話,你還這樣維護他?”朱元璋看著劉伯溫,“我想讓你接替他呢。”

果然好的不來壞的來,劉伯溫乍聞此語,嚇了一大跳,匆忙頓首叩頭:“臣的才能不足以擔任丞相之職。”開玩笑,這丞相之職是說頂替就頂替的嗎?

朱元璋說:“李善長心懷叵測,你還幫他說話?這麼大度,肚裏能撐船啊!看來丞相應該讓你當啊!”

劉伯溫很聰明,並沒有正麵回應:“這就像換掉房子的柱子一樣,必須得準備好跟它同等的大木頭,而現在並沒有合適的人選。”

劉伯溫當時出於對自身安危和為國為民的雙重考慮,圓滿地躲過了朱元璋的試探,其實朱元璋本人就是淮西集團最大的靠山,卻要劉伯溫來當這個壞人,劉伯溫不得不自保。

而這次的問相,也是同樣的結果。朱元璋知道了劉伯溫對這三個人的看法,但還是先後將這三個人派到了中書省,讓這三個沒有相材的家夥坐在丞相的高位上。也許問相隻是朱元璋為了表示自己對劉伯溫的重視而走的形式而已。

洪武三年(1370)4月,明沿襲唐宋遼金元之製,設立弘文館,劉伯溫被派去掌管弘文館,成為弘文館學士。

在弘文館學士這個職位上,劉伯溫也幹了點名堂出來,在他的努力下,明朝恢複了元代曾實行過但沒堅持下來的科舉製度。這年8月,劉伯溫首次擔任京師鄉試的主考官。

11月初,又一次封公封侯,共36人,但還是沒有劉伯溫的名字。又過了些日子,朱元璋似乎才發現自己遺忘了什麼人,單獨冊封劉伯溫和汪廣洋兩人,封汪廣洋為忠勤伯,劉伯溫為誠意伯。但兩人的待遇卻相差很大,居功至偉的劉伯溫的俸祿竟然隻有二百四十石,而汪廣洋的俸祿是六百石。如果與李善長的四千石的俸祿相比差距就更大了,這對劉伯溫來說是不是太不公平了?

劉伯溫是江南文人集團最傑出的代表之一,但僅僅得到了朱元璋給的這麼低微的爵位和俸祿,可見其對文人的態度。

劉伯溫明顯感覺到了朱元璋對他的疏遠,朱元璋根本就沒有重用他的意思,於是劉伯溫又一次提出告老還鄉的請求,朱元璋這次同意了。皇上封了爵位,就不會再感覺愧疚了,而且劉伯溫太了解朱元璋了,打敗陳友諒之後,他就占有了陳友諒的妻子,因為痛恨張士誠就加重了原來張士誠統治區的賦稅。劉伯溫下定決心,這一次是真的、真的要走了。【招數運用】案例1上司越信任越要早離開李泌(722—789),字長源,唐朝陝西京兆(今陝西西安市)人,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臣子,德宗時官至宰相,封鄴縣侯,世人因此稱他為李鄴侯。他是南嶽第一個欽賜的隱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