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嶽家奇冤(1 / 2)

第四章嶽家奇冤

南宋末年,昏君無道,奸臣當權,民怨沸騰。

宋寧宗嘉定五年秋,鄂州嶽宗良府,張燈結彩,在為嶽家第五個孩子的滿月擺宴慶賀,出出入入者俱是名流。這嶽宗良乃前朝嶽武穆嶽飛將軍的嫡係世孫,因不滿朝廷,現散居家中,他為人耿直,武藝非凡,多行俠仗義,故鄉鄰景仰。

嶽宗良已經年屆不惑,生的孔武有力,棱角分明,虎目炯炯有神,鼻直口方,三縷美髯,飄蕩在胸前,人送外號“美髯公”。此時站在門前,迎候各處鄉紳,武林豪客。這時身後氣喘籲籲跑來一位家人道:“老爺,老爺,大、大事不、不好了。”

嶽宗良臉色一沉道:“有什麼事值得這般慌張?”轉臉又笑臉迎進一位鄉黨。

隻見那家人附在耳邊,悄聲道:“老、老爺,三公子,不、不見了。”

“什麼?你們找過了麼?”嶽宗良亦是一驚,老大老二若是不見了,他倒不必擔心,兩人雖然也還小一個十五,一個十三,但已是一身嶽家槍法,出神入化,所向無敵,便是一人外出,又有何懼。隻是這老三實在是個軟蛋包,別說嶽家槍了,便是拳腳也不會一點,自小就總是之乎者也,一副文弱書生的模樣。因為喜歡讀書,即便白天也很少出去玩,所以他若走丟,連回家的路都找不到。最令人擔心的是他才是個十歲的娃娃,此時已近黃昏?他會去哪裏呢?

“你們仔細找了嗎?”

“不僅院子裏找了,就是他常去的董家、林家還有馮府,我們都去問過了,都說未見,我們這才來稟告老爺。”家人的氣喘已經平息下來,垂手回道。

“既然如此,趙安,你要多帶人手,向四處繼續打探,筵席我和夫人應付即可,其他男丁全部出門去找。”果然是大家之後,事到臨頭,鎮定自若,絕不驚慌。

喚作趙安的家人得令後,立即前去組織人馬,隻見嶽府之內男家丁都悄悄的撤離出去,侍候賓客的人也悄然換成女眷,並未引起任何驚動。一者所有人都在推杯換盞,無暇顧及;二者嶽府家人撤退有章有序,井然不亂,可見嶽家遺風猶在。

趙安等人分作四組,從後門牽出十數匹馬,也分作四撥,人多馬少,趙安命令每組善騎者三人,飛馬向前十裏搜索,其餘無馬者,在後麵詳細巡查,並指定各組隊長,便各自出發了。

此時天色已晚,行不多遠,便須打起燈籠火把。所有人都在緊張的尋找著,即便是路邊的草叢、僻靜的池塘、極偏的小路,都要前去探查一番。

嶽宗良一邊陪著眾好友親朋強顏歡笑,一邊不時抬頭望望大門,雖不露聲色,但心下焦急。夫人尚不知三公子失蹤之事,所以抱著老五自顧自地合不攏嘴。

大家除了舉杯祝賀以外,自然是誇獎一番,無非是公子一表人材,日後定能出人頭地之類。

誰知當嶽宗良和夫人敬酒敬到最北方位的一張桌時,大家舉杯同賀,隻有一個人沒有起身敬酒,而是長歎一聲,道:“可惜啊可惜,嶽五公子恐怕是難過今宵啊。”大家聽了,無不愕然,所有人的目光無不集中到了那個人身上。

隻見那人有三十歲上下,生的眉清目秀,一道劍眉,斜插入鬢,眼睛眯成一條細縫,端著酒杯狀似正在參詳酒杯上的雕花。

“你是誰?說什麼混賬話?”立時有年輕人抱打不平喝罵道。

“混賬不混賬,隻有天知道,我奉勸大家,有腿的快走,跑也成,再晚了,恐怕項上的人頭就吃不了飯喝不了酒嘍。”那人眼睛根本沒有離開酒杯,慢條斯理說道。

嶽宗良聽罷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隻是礙於情麵,雙手抱拳道:“這位小英雄,不知是何來頭?何出此言?我嶽家與你是否有怨仇?倘若有怨有仇,自管對我嶽宗良說過,何必對一個繈褓嬰兒撒氣?”

“我這是看著嶽武穆的麵子,給你一個提醒,倘若你再嫌我的這些話兒不中聽,嶽老先生,恐怕這滅門之禍,會殃及池魚啊。”那人慢慢放下酒杯,抬頭望定嶽宗良,一字一停的說道。

嶽宗良何等聰明,研判形勢,幡然醒悟,來人必定是為自己著想,倘若是仇家,何苦提醒,一刀捅了豈不快哉?隻見他一揖到地,深施一禮道:“這位大俠,嶽某有眼不識泰山,還請大俠見諒,不知大俠何出此言?”

那人雙手按住桌邊,慢慢起身道:“朝中有人誣你要報世仇,私通蒙古韃子,危害朝廷。鄂州太守畢再遇將軍的三千人馬估計轉眼就到,大家倘若再不散去,白白送死,不知嶽老將軍可否心安?”

嶽宗良聽罷,一身冷汗登即濕透衣衫。要說不怕,那是假話,一家百十口姓名,都在自己手上,怎能不怕?時間緊迫,來不及多想。他虎軀傲然而立,大聲道:“家門不幸,嶽某實在不願讓大家跟著送命,請大家趕緊回家,我嶽某謝謝大家了!”說罷喟然長歎:“蒼天啊,你究竟在哪裏?我的祖上精忠報國,慘遭屠戮,而今我歸田解甲,還要遭此不幸,這究竟是為什麼呀?”其聲哀遠,無不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