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穀關
函穀關位於河南省靈寶市北15公裏處的王垛村,距三門峽市約75公裏,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穀中,深險如函而得名。
函穀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是我國建置最早的雄關要塞之一。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是東去洛陽,西達長安的咽喉,素有“天開函穀壯關中,萬穀驚塵向北空”、“雙峰高聳大河旁,自古函穀一戰場”之說,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周慎靚王三年(前318),楚懷王舉六國之師伐秦,秦依函穀天險,使六國軍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秦始皇六年(前241),楚、趙、衛等五國軍隊犯秦,“至函穀,皆敗走”。“劉邦守關拒項羽”,“安史之亂”的唐軍與叛軍的“桃林大戰”,都是在這裏進行的。
函穀關不僅是一處軍事重地,而且是古代中原腹地與西北地區文化、經濟交流的要地。這裏是我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經》的地方。千百年來,眾多海內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這裏朝聖祭祖。此外,這座重關名城還流傳著“雞鳴狗盜”、“公孫白馬”、“唐玄宗改元”等曆史故事和傳說,唐太宗、唐玄宗、司馬遷、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馬光等曆史名人誌士臨關吟詩作賦,流傳至今的有100餘篇。
【著名景點】
關城遺址
建築無存。據考證函穀關關城為不規則長方形,用長、圓、平夯夯打而成。東城牆長1800米,西城牆長1300米,南城牆長180多米。遺址基本與史書記載相吻合。
函穀關東門關樓
原關樓已不存在,現在看到的是1992年開工修建的複古建築。東門關樓南北長工71.2米,高21.5米,呈凹型,坐西向東,控製入關的要道。關樓為雙門雙樓縣山頂式三層建築,樓頂各飾丹鳳一隻,所以又叫“丹鳳樓”。
函穀古道
東起宏農澗西岸的函穀關東門,橫穿關城向西,由王垛村的果溝、黃河峪、狼皮溝至古桑田(今稠桑),全長15公裏,是這一帶唯一的東西通道。穀深50~70米,穀底寬10米左右,窄處隻有2~3米,穀岸坡度40~80度,穀底有蜿蜒道路相通,崎嶇狹窄,空穀幽深,人行其中,如入函中,關道兩側,絕壁陡起,峰岩林立,地勢險惡,地貌森然。古書上說函穀關道“車不分軌,馬不並鞍”,“一泥丸而東封函穀”。近年村內一農民在田間勞動時,曾挖掘出一具古代人遺骨,發現其身上中箭十多處。經文物部門鑒定,死者身上的箭簇為戰國時期製品,可見當時戰爭之激烈。
戰國井式箭庫
位於函穀磁東城門右側城牆下端,為一直徑0.9米豎井窯穴式兵器倉庫,於1986年7月發現,是戰國時守關官吏儲藏兵器的箭庫。箭庫像一口旱井,裏麵放著一捆捆箭族,約1立方米,箭頭是銅質的,箭杆是鐵質的,很輕,已經鏽在一起,不能分開。此箭庫為研究戰國朝代的兵器提供了重要依據。
尹喜故宅遺址
相傳為尹喜的寓所。尹喜,春秋時代人,素識天象,曾為函穀關關令。傳說他曾在此接待老子。唐開元二十九年(741)陳王府參軍田同秀(桃林縣人)為獻媚皇上,進言玄宗皇帝說天降靈符於函穀尹喜故室,玄宗即遣人去挖掘,果然掘得“靈符”,玄宗大喜,以為是老子對他的恩賜,遂將年號“開元”改為“天寶”。
雞鳴台
又叫田文台。成語“雞鳴狗盜”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重建的雞鳴台傳說就是當年田文食客學雞叫的高埠。
望氣台
又叫瞻紫樓。傳說是函穀關關令尹喜登高望遠,觀察天象之地。“紫氣東來”這一成語源出於此。唐代大詩人杜甫《秋蘭》詩中有“西望瑤池降王母,東來紫氣滿函關”之句。後人為紀念他,便將尹喜登高望遠的土山起名為:望氣台。唐時在上麵修建了3丈多高的“瞻紫樓”。此樓民國年間毀於兵火,現在所能看到的是近年修建的仿古建築。
太初宮
位於函穀關東城門右側。傳說,尹喜迎老子到函穀關,行以師禮,懇求老子為其著書,老子便在此寫下了《道德經》五千言。這部蘊涵豐富的著作對後世影響很大。為了紀念這件事,後人便在老子著經的地方修築了太初宮,曾是一座道觀。太初宮為殿宇式古典建築。殿脊和山牆簷邊上塑有麒麟、獅、虎、雞、狗等珍禽異獸,神形兼備。殿頂飛梁縱橫,椽檁參差,雖然屋架複雜,但卻自成規矩,殿宇寬闊,中無撐柱。史載,太初宮始建於西周。現存太初宮主殿建於唐以前,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廟院現存石碑兩通,一通立於元大德四年(1300),一通立於清順治年間,上麵都記載著老子騎青牛過函穀關的故事。
函穀夾輔
位於靈寶市城北17公裏的孟村舊村的小穀裏,南距古函穀關約2公裏。夾輔外形像炮樓,磚木結構,城門式建築物。分內外二重門,外門口上,青磚鐫刻“函穀夾輔”四字。城門上係二層歇山頂式四角樓。目前除北邊房頂和部分部件有損壞外,基本上保存完整。據鑒定現存建築建於明代,清代重修。
函穀碑林
函穀碑林修建於1988年秋,碑林南北長100米,東西寬40米,占地麵積4000平方米,有石碑62通。其中不但有從靈寶各地搜集來的古碑,如宋代的法製碑、唐代的地震碑、楊貴妃之兄楊仲嗣的墓誌碑、明代吏部尚書許天官夫人的墓誌碑等,而且也有近現代書法名家書寫名人吟詠函穀關詩文的新碑,如:清代康有為給當時的靈寶縣長寫的條幅石碑,李向陽原型的筆文碑等。
【旅遊小提示】
交通
鐵路:乘火車到靈寶火車站,然後在靈寶火車站乘坐8路公交車,終點站即到。
公路:310國道至靈寶市區,從三仙鶴向北15公裏可達,或走連霍高速公路靈寶函穀關出口2公裏處即到。
收費
門票:30元/人
住宿
函穀大酒店
地址:靈寶市長安路西315號電話:(0398)8662129
金苑大酒店
地址:靈寶市新區函穀路中段電話:(0398)8855748
淩冶大廈
地址:靈寶市尹溪路16號電話:(0398)8856588
電力賓館
地址:靈寶市函穀路電話:(0398)8864296
氣候
三門峽市屬暖溫帶半幹旱內陸性氣候。這裏氣候溫暖,四季分明,一月平均氣溫-0.7℃,七月平均氣溫27℃,最佳出遊時間為每年的春秋兩季。
電話
景區電話:(0398)69234306922012
三門峽旅遊投訴電話:(0398)2935003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龍虎山
龍虎山位於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裏處貴溪縣境內,是道教正一派的祖庭。東漢中葉,正一道創始人張道陵曾在此煉丹,傳說“丹成而龍虎現,山因得名”。
據道教典籍記載,張道陵第四代孫張盛在三國或西晉時已赴龍虎山定居,此後張天師後裔世居龍虎山,守龍虎山尋仙覓術,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性,至今承襲六十三代,曆經一千九百多年。他們均得到曆代封建王朝的崇奉和冊封,官至一品,位極人臣,形成中國文化史上傳承世襲“南張北孔”兩大世家。上清宮和嗣漢天師府得到曆代王朝無數次的賜銀,進行了無數次的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築麵積、規模、布局、數量、規格創道教建築史之最。龍虎山在鼎盛時期,建有道觀80餘座,道院36座,道宮數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
【著名景點】
仙水岩
仙水岩是龍虎山六大景區的核心,碧水丹山的山水文化、華夏一絕的崖墓文化和久遠純樸的古越民俗文化渾然一體,使她成為國內獨一無二的高品位景區。這裏“一條澗水琉璃合,萬疊雲山紫翠堆”,山因水活,水因山媚。四季有佳景、四時不相同。春遊,水青山黛、豔陽融融,岩峰若明若暗、水波或皺或舒;夏遊,清溪流翡翠、山蔭草木香;秋遊,錦崖如屏、倒影斑斕,紅樹迎霜、落英繽紛;冬遊,銀蛇飛舞、澄江似練,萬千鷺鷥繞岩盤旋,好象在與遊人共迎新春。
天門山
天門山生態遊覽區位於上清古鎮的東南5公裏處,是龍虎山國家地質公園和國家森林公園的重要組成部分。這裏峰巒連綿,瀑布疊飛,綠樹婆娑,珍禽歡歌,環境幽靜,天人合一。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造就了她茂密的森林和繁多的物種,其中許多是國家一級、二級和省級保護動植物。人類生活源於森林,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是現代人所向往並且是旅遊的最高境界。天門山就是這樣一個綠色醉人的生態王國。
仙人城
仙人城素稱仙岩,為一座巨峰,東鄰瀘溪河,遠遠望去,四麵陡峭。山上到處洞穴中通,石竇如井,茂林修竹,雲蒸霞蔚。此山之所以叫仙人城,是因為它自古就是“仙人”所居。魏晉時,第四代天師張盛就在此山之頂修建廟宇,即今日“兜率宮”,塑老子神像,以誦老子功德。宋熙寧年間,寶月禪師自浦城來此建寺,香火興旺,2002年4月,在仙岩之巔發掘出的曠世文物——七層“靈函”,就刻有“寶月行源,心記淨空”的字樣,唐代大詩人顧況的《安仁港口望仙人城》,把仙人城描寫的仙氣縹紗,令人神往。現在,橫跨絕壁的仙風橋和環山遊步道已全麵貫通,登臨絕頂,龍虎山九十九峰龍騰虎躍之雄峻盡收眼底,恰似“千尺雲崖上,仙城白蓮開;徘徊淩絕頂,好景勝蓬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