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
武夷山位於福建省崇安縣城南15公裏處,方圓60公裏,四麵溪穀環繞,不與外山相連。有“奇秀甲於東南”之譽。
武夷山道教文化源遠流長。先秦時期,原始的道家信仰和傳說已在武夷山盛行。關於武夷山名之由來,道教中便有二說:張宇初《武夷山誌·序》稱:“昔有神人受帝命統錄地仙,嚐降於山巔,自稱武夷君,山因以名。”白玉蟾《武夷重建止止庵記》稱:古仙篯鏗(即彭祖)居此山,“有子二人,其一曰鏗武,其次曰鏗夷,因此遂名武夷山。”
【著名景點】
九曲溪
“一溪貫群山,清淺縈九曲。”宋人李綱的詩句形象地道出了九曲溪的特點。九曲溪景區麵積約8.5平方公裏,發源於桐木關西北角、三港國家自然保護區內,全長60公裏。武夷山風景的精華在於九曲溪,溪水碧清,折複繞山,形成“曲曲山回轉,峰峰水抱流”的九曲之勝。
由於九曲溪彎彎曲曲,深深地切割著武夷群峰,乘坐竹筏泛溪觀賞山景,成為武夷山遊覽的—大特色。九公裏長的水上遊程,按溪水的自然彎道分作九曲,人們—邊體味水中看景的妙趣,一邊神思筏上艄公講述的動人故事,就仿佛進入了充滿詩情畫意的長廊。
武夷山中最著名的一些山峰和高插於懸崖峭壁上的神秘懸棺都列在九曲溪邊,景區內還有遇林亭宋代瓷窯遺址、武夷宮等遊覽景點,“九曲清流繞青峰”的美妙景觀還具有極高的人文價值。
天遊峰
“不登天遊峰,不算到武夷。”海拔410米的天遊峰,號稱“武夷山第一勝地”。它壁立萬仞,高聳於群峰之上,常有雲霧繚繞。登臨山巔,有如遨遊天宮,九曲溪奇景盡收眼底,也因此而得名“天遊”。天遊分為上天遊、下天遊,在南端的一覽亭,建於明嘉靖年間,原名仙掌亭,臨亭四顧,周圍景物盡入眼簾。天遊峰中的天遊觀,為明嘉靖五年(1526)重建,有殿宇式的樓閣,塑有武夷君和彭武、彭夷的坐像。閣後有妙高台、振衣崗、紅豆樹等景觀,古人讚美道:“飛泉響落睛疑雨,古木濃蔭夏亦寒。”
桃源洞
“到此已非塵世客,過來便是桃源人。”六曲溪北的桃源洞(又名小桃源),四周峰巒環立,山穀幽深,以風光近於武陵桃源而得名。沿山澗上行,前有亂石塞穀,澗水斷流,似已無路可走,細看卻見巨石下有一洞穴,穿過小洞和石橋、石門,眼前豁然開朗:隻見群峰環抱中,滿穀桃花嫣紅,還有大片田園和廬舍等,儼如一處世外桃源。
天心岩
天心岩景區位於武夷山北部,麵積4.5平方公裏,主要景點有天心岩、鷹嘴岩、天車架、杜轄岩、玉柱峰、流香澗、天紅袍茶樹、永樂禪寺等。據《武夷山誌》記載:“全山百二十裏度之,是峰居中央,猶天之樞極也,故曰天心。”進入此岩,即到達北山風景區的中心。
武夷宮
武夷宮位於一曲溪北的大王峰下,始建於唐天寶年間(742—756),是曆代帝王祭祀武夷君的地方,也是古代道教活動中心之一。武夷宮是武夷山最古老的一座宮觀,漢武帝就遣使節在這裏設壇祭祀武夷君。唐朝天寶年間,曾在附近洲渚創建天寶殿,後改為會仙觀。唐末五代時,武夷山被列為天下三十六洞天的“第十六洞升真元化之天”。宋代大中祥符二年(1009),奉旨擴建,增修屋寧300多間,規模宏大,富麗堂皇。南宋紹聖二年(1095),又大修宮殿,並改名為衝佑觀,為南宋九大名觀之一。宋代學者陸遊、辛棄疾、朱熹等人曾先後在此任職,並著書賦詩。
水簾洞
“水簾知丈垂丹壑,睛雪長年舞翠簷。”水簾洞又名唐曜洞天,在天心岩之北一公裏處,形似斜覆的飛簷,是武夷山最大的洞穴。洞內軒爽敞亮,有二祀祠,奉祀宋朝大儒劉子(朱熹的老師)、朱熹、劉珙。洞前有兩道流淌的清泉,從100多米高的崖頂飄灑而下,宛若珠簾,散落在崖下浴龍池中,人稱“赤壁千尋睛疑雨,明珠萬顆畫垂簾”,《武夷山誌》稱其為“山中最勝之境”。洞內岩壁上還有許多摩崖石刻,篆書“活水”二字,尤為引人注目。
虎嘯岩
“昔年雕虎嘯幽岩,千裏清風皺碧潭。”虎嘯岩的得名,是傳說古時有仙人到此,曾騎虎嘯於岩上的典故。從自然上解釋:在虎嘯岩上有個巨洞,每當山風掠過該洞,該洞就會發出近似虎嘯之聲。聲小之時,隻能穿耳閃過,宏亮之時,卻可聲震群山。虎嘯岩上“虎溪靈洞”四個大字高勒岩壁,其秀無比,其峻無雙,是不可多得的遊覽勝地。
武夷精舍
五曲隱屏峰下的武夷精舍又名紫陽書院,是一代理學巨儒朱熹於南宋淳熙十年(1183)建立的。他在這裏結廬講學、著書達40年之久,把當時的武夷山推到了“執全國學術之牛耳”的文化巔峰。朱熹開創一代理學之先河,被公認為當時理學“四大學派”之一,從此不斷有文人名士駐足武夷山興學授業,使這裏成為儒家學者的傳道之地,撐起了中國古文化的半壁江山。
【旅遊小提示】
交通
武夷山目前擁有航空、鐵路、陸路三大交通係統,其中武夷山機場為國家一類口岸,並已開辟了二十幾條旅遊航線,橫南鐵路貫通全境。其實,武夷山的近鄰城市福建邵武市和江西上饒市分別隻有90多公裏和140多公裏。
收費
門票:一日遊140元/人,二日遊150元/人,三日遊160元/人,一日遊觀光車70元/人,二日遊觀光車85元/人,三日遊觀光車95元/人
住宿
武夷山有著完善的旅遊服務設施,大小賓館有300多家,其中星級賓館100多家。五星級酒店2家,四星級賓館7家,三星級賓館25家,二星級賓館50多家。大部分賓館位於國家旅遊度假區內,離市區16公裏,離飛機場8公裏,離火車站10公裏,與景區僅一條河之隔。
氣候
武夷山風景區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四季較分明,春、秋季短,夏、冬季長,又因處於山區,早晚溫差大。武夷山景區春季雖氣溫較冬季有所回升,但時有氣溫突降,出現倒春寒,且雨水較多。夏季早晚涼爽,中午偶有高溫,午後常有暴雨。秋季較短,早晚涼,中午氣溫高,會有“秋老虎”天氣出現。冬季氣溫不是太低,凝霜、冰凍、下雪偶有發生,並不常見,冬季也常下雨。
提示
武夷山景區內買水不是太方便,建議自帶。中午的時間由於太熱,很多遊客選擇回酒店休息,下午稍晚再過來,所以這個時間景區內人很少,可以盡情遊玩。
電話
景區電話:(0599)5233755
武夷山市旅遊投訴電話:(0599)5250609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7535640
茅山
茅山位於江蘇省句容市、鎮江市之間,海拔372.5米,麵積50多平方公裏,茅山山勢秀麗、林木蔥鬱,有九峰、二十六洞、十九泉之說,峰巒疊嶂的群山中,華陽洞、青龍洞等洞中有洞,千姿百態、星羅棋布的人工水庫使茅山更顯湖光山色,可謂“春見山容,夏見山氣,秋見山情,冬見山骨”。
茅山是著名的道教聖地,相傳漢元帝初元5年(前44),陝西鹹陽茅氏三兄弟來茅山采藥煉丹,濟世救民,被稱為茅山道教之祖師,後齊梁隱士陶弘景集儒、佛、道三家創立了道教茅山派,唐宋以來,茅山一直被列為道教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曾引來諸多文人墨客留下詩篇。抗日戰爭時期,陳毅元帥等革命先輩在此與敵開展遊擊戰,使之成為我國著名的六大抗日根據地之一。
【著名景點】
九霄萬福宮
九霄萬福宮位於茅山主峰大茅峰巔,簡稱“九霄宮”、“萬福宮”、“頂宮”。該宮始建於公元60年,初為石壇、石屋,供奉三茅真君像。齊梁年間成宮觀。明萬曆二十六年(1598)敕賜“九霄萬福宮”。觀內主要殿堂有靈官殿、藏經樓、太元殿、三聖殿、飛升台等。傳說飛升台便是當年茅盈“升天”之處,也是昔日道士們“拜符上表”的地方。觀內有一水池,曰“豢龍池”,大旱不涸,傳為“神龍所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