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雙清月色 (上)(1 / 2)

跟-我-讀WEN文-XUE學-LOU樓記住哦!湘省寶慶市的青龍橋位於資江和邵水交彙處。傳說二水交彙處,直通地下河龍宮,寶慶人便把此處叫作龍潭。古老相傳,龍潭裏有漩渦,在龍潭裏墜江的人,無論水性多好,都是有去無回。說得好聽點,是去龍宮作長客了。說得不好聽一點,是死得屍骨無存。

很久以前,在寶慶市還叫寶慶府的時候,有一屆知府,為祈求龍王不水漫寶慶府,在資江北岸,龍潭入口處,修了一座塔,名為龍塔。又在龍潭東岸,峭壁之上,修了一座亭,名為雙清亭。每到汛期,知府必親自登上雙清亭,為龍王獻上犧牲,以求平安。寶慶鄉紳也不甘人後,集資在青龍橋東頭修了一座水滸廟。一為感知府之德,二為敬龍王之威。從那以後,龍塔,雙清亭,和水滸廟便成了寶慶最有名的三景。

歲月悠悠。這寶慶三景飽經戰火動亂,是毀了又重建,建了又被毀。更新最快(問天www.xiarixs.com)夏日小說網一次重建是在改革開放後了。當新水滸廟和雙清亭同時竣工之時,整個寶慶市沸騰了。隻要是讀過幾句私塾的,或是會吟幾句唐詩宋詞的,都跑去湊熱鬧了。這幫自封的文人騷客,或於水滸廟憑欄臨風,或於雙清亭登高攬勝,而後搖頭晃腦地吟出在家準備了幾天的打油詩,期盼著一段新的崔顥題黃鶴樓似的佳話。

有人說是崔顥成就了黃鶴樓,也有人說是黃鶴樓成就了崔顥。但寶慶三景的出名卻和這幫文人騷客不沾邊。先是一留學米國的寶慶學子,在回鄉探親時,照了一組彩色照片,投到了米國國家地理雜誌,沒想到其中一張名為“雙清月色”的給發表了。在這照片上,皎潔的月光,把雙清亭投影到那清波微瀾的龍潭上,與遠處若隱若現的龍塔遙相呼應。呈現了一派寧靜致遠的美景!而後是十多年後,有好事者把這張照片拷貝到了華國的互聯網上,並配上標題:祖國美景折服米國佬。於是,“雙清月色”一景名聲大嘈。大有“沒拍過雙清月色,都不好意思給別人說自己是搞攝影”的架勢。青龍橋下的沿江大道,也因此成了寶慶人夏夜休閑消暑的佳地,美其名曰:欣賞“雙清月色”。

不知是哪一天,哪一位下崗工人,在沿江大道開起了第一個大排檔。不到一個星期,這大排檔便如雨後春筍一般,開遍了沿江大道。寶慶市委市政府也是聰明,先是出台一係列大排檔管理政策,使得數以百計的下崗工人重新成為關榮的納稅人,繼續為市財政作貢獻。而後又組織宣傳人員,發表一係列報道,無非是寶慶市委市政府關心下崗工人,正確引導下崗工人自謀出路,等等。

孟昱的母親範秋萍就是這上百家大排檔檔主之一。範秋萍原是一家大型國營紡織機械廠的人事科副科長。六年前,孟昱剛上高一的時候,紡織機械廠搞改革重組,單身母親範秋萍,因不原意滿足某領導的特殊要求,被以“身體不好,難以勝任”為理由給下崗了。範秋萍也是傲氣,不願委曲求全,領了兩萬元的遣散費,開起了這家名為“孟秋麻辣燙”的大排檔。

開大排檔是很辛苦的,一般都要從傍晚六點,開到淩晨三點。大排檔生意最好的時候,是晚九點到半夜一點那段。沒有錢去豪華娛樂場所消費的市民們,就把邊吃大排檔,邊吹牛聊天作為夜生活了。

孟昱每天在晚自習之前,來大排檔幫母親做好準備,而後騎自行車回學校晚自習三個小時。到了晚上九點鍾時,孟昱又來大排檔幫忙,直到收工。剛開始的時候,範秋萍總是要孟昱去學習或者休息。孟昱答道:“媽媽,看您這麼辛苦,我能不來幫您嗎?我就是去讀書,也讀不進去。您放心,我肯定能考上大學的。”

勸了幾次沒用,範秋萍也就由著孟昱了。為了孟昱能有更多時間休息,範秋萍的“孟秋麻辣燙”每晚一點,準時收工。這母子相依為命的情景,倒是感動了其他的大排檔檔主們。隔壁的馬師傅就常常叨嘮著:“秋萍妹子,看你家的小昱伢子真是懂事啊。我家那臭小子,書不讀書,還瞧不起老子開大排檔,打死也不來幫忙。沒有老子開大排檔,他喝西北風去?”

對麵的陳師傅就接腔了:“算了吧,老牛。人同命不同。我看昱伢子就是有出息的人,肯定上名牌大學的。”

可是孟昱的班主任,語文老師黃昭愚卻不這麼認為。再一次逮著孟昱上課睡覺的時候,黃昭愚終於爆發了,吼道:“孟昱,你給我站起來。你還想不想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