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七章 林炳章實業思想初探(1 / 3)

吳海慧

實業,英文為Industries。清末掀起的實業思潮,應涵蓋對工業、商業、礦業、農業等的振興。嚴複在《論實業教育》中對“實業”論述道:“大抵事由問學(Science),施於事功,展用筋力,於以生財成器,前民用而厚民生者,皆可謂之實業……實業主於工冶製造之業而已。”當前,學術界對“實業”也多持上述觀點,馬敏認為“‘實業為救亡之先務’,不僅僅是商業,而是發展包括商業、工業、農業在內的整個‘實業’”,王先明主張“實業主要是指農、工、商、礦等經濟建設事業”。

近代以來,隨著列強的入侵,中華民族的危機日益加深,中國人民為了救亡圖存,開展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救運動。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的洋務運動,“師夷長技”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到90年代甲午中日戰爭後,全國更是掀起了諸如“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的熱潮。在這股自救的潮流中,許多有識之士從封建傳統思想中解放出來,從追求仕途轉向辦實業,發展民族經濟以拯救國家。福州作為近代中國最早開埠的城市之一,深受西方資本主義的衝擊,因此,在這裏湧現出許多開明之士,他們或是為官辦實業、或是為紳辦實業,而林炳章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之一,筆者擬對林炳章的實業思想做初步探析。

林炳章(1874~1923),福建閩侯人,字惠亭,林則徐曾孫,實業家,教育家。1893年捐了監生,同年中舉人,1894年連捷進士,慈禧太後得知他是林則徐的曾孫,特授翰林。民國時候兩度出任福建財政廳長(1916年4月~1918年10月;1923年4月~1923年夏)。林炳章大部分時間是在福州度過的,他熱心地方實業的發展,1906年秋,在蒼霞洲銀元南局開設福州電燈公司;1918年4月政府組織官商合辦的“延福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林炳章任董事,停業後迨1920年又與張遵旭等人再次發起組織延福泉汽車公司;1921年與巨商羅、張、黃、曾、劉等共集資40萬元,在夏道開辦實業公司;1922年6月設立福州商埠辦事處,籌建台江碼頭。此外,他還注重對實業人才的培養,1906年秋,與鄭錫光等創建公立遊學預備學堂,學生256人,後改為官立中等商業學堂;1907年,在福州水部門創立福州工藝傳習所,林炳章任所長,且於傳習所內附設農事試驗所;1918年創立礦業講習所。由上可知,林炳章最初也是按傳統士大夫正常的道路,讀書入仕,但隨著時代和個人認知的變遷,林炳章的思想也不斷發生變化,積極地投入創辦實業的熱潮中。林炳章的實業思想主要體現在如下3個方麵:

一、實業與救國

鴉片戰爭後,西方列強不斷入侵中國,他們通過與清政府簽訂一係列不平等條約,從中獲取經濟特權,中國逐步淪為其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中日甲午戰爭後,《馬關條約》允許在帝國主義在中國投資辦廠,他們更是加緊了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外國商品充斥國內,嚴重排擠了中國傳統的手工業和中國民族工業。因此,中華民族的危機空前加深,中國有識之士認識到要通過發展工商、創辦實業以拯救國家。

在實業救國思潮的影響下,林炳章認識到“今日列國挾商戰之術,相逼如瘵蟲聚吾肺,經暗長濳滋逐加剝削,此固由外交內政節節失利策有以致之,然亦在於國民元氣未充,克製無具也”,“一切新政本以扶植實業為先”。他認為,中國落後,不僅是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中國國門,外交內政失利,也在於中國自身問題,近代新式人才缺乏,技術上落後於西方,工業文化也落後於西方,所以要以扶植實業為重,發展本國經濟,以圖中國強大。而“自甲午乙未以後,士大夫漸知遊曆之益”中國要富強,需向西方學習,學製器之術,需考察器精之國,所以要遊曆西方各國,考察其生產發展。1902年1月,黃乃裳回國招農,此時林炳章正好奉諱在家,想借此機會出國遊曆以增學識,便隨黃乃裳南下考察南洋墾務發展情況。經過此次考察,林炳章對華僑在南洋的工商發展盛況甚為欣喜,而反觀中國落後的工商現狀,他止不住歎息道:“壬寅之夏,遒以考察墾務,於役南洋,曆新加坡、檳榔嶼、婆羅洲各島,見其善於殖民,雄於商戰,喜吾海外民族興盛之可期,而悼宗國羈縻之無術。”南洋遊曆考察後,林炳章又把目光投向了東方的日本。甲午戰爭,作為“東夷小國”的日本卻打敗了大清帝國,國人受到強烈震撼後反思自己的敗因時,認識到日本在明治維新幾十年迅速發展起來,學習的就是西方先進技術和文化。而且日本與中國的國情存在相似之處,文字相通,距離不遠,旅行方便。這樣,在甲午戰爭後,中國的有識士大夫大都選擇向日本學習。“日本維新逾三十年,舉凡興學、理財、練兵、治械以及農工商務,一一步泰西俱臻成效,相其國製,雖未必極達文明,而良可導我先路”林炳章也趁著給師範學堂找教習和參加日本大阪博覽會的機會,去日本考察學習,他對勸工場、各類學校以及各式工廠都做了細致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