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們的人工指揮下,交通得到了疏導,逐漸恢複了正常。
從城市上空看去,會發現那些縱橫交錯的、被各種車子擠滿的道路,緩緩蠕動了起來。——這不是想象,市新聞台動作很快,直升機出動,播了俯瞰現場。
當然,他們的報道,主旨在於讚美頂著寒風辛苦工作的交警,顯示政府的高效與有力,安撫每一個公民。
而出動的記者不止一個城市,也不止各地日報。
事實上,各大門戶網站新聞暴增。
其中有幾位心理學家撰文指出,尼蘭人這麼做,除了援助地球兒童外,至少還有一個更重要的目的——獲取地球人的信賴與好感。
因為互相合作,是建立信任的最快途徑。
但絕大多數人無法也不願意拒絕這個邀請。哪怕那些心理學家自己。
此外也有文指出,“金色童年”計劃削弱了各國各地區的政府威信,可能是尼蘭人打算統治地球的前期動作。
還有物流業的人士出來驚呼,稱尼蘭人意在入侵地球產業。因為“這一計劃的施行,意味著他們的物流網絡將會籠罩整個地球”……
……
與此同時,投影直播裏的尼蘭人,並沒有自己公布自己測算的饑餓兒童人數——他們引用了聯合國的數據,並且對聯合國的該項工作表達了敬意。
這態度贏得了許多人的好感。尤其是尋常百姓,將直播與多疑、惶恐的專家一比,立刻傾向了前者。
而後尼蘭人公布了一個龐大而周密的計劃。
每個地球公民都將參與其中:有的是捐錢捐物,有的是義務工作,比如一個季度一天。
尼蘭人請俄羅斯、阿聯酋、澳大利亞等國家劃出一些空曠的原野或者沙漠作為他們的工廠土地,以生產一些核心零件,並且痛快同意了這些國家以及其他國家的參觀要求;
請德國與日本的工人組裝他們的運輸機,義務工作的時間自由報名,每年一天、每季度一天、每個月一天、每周一天,都受到熱烈歡迎;
請加拿大捐獻木材與紙漿;
請發達國家的人捐獻金錢;
請農業發達的發展中國家捐獻收獲的作物;
請中國的印刷廠印製將隨物資交給兒童的菜單建議卡,卡片上的菜目各種各樣、因地製宜;
請物流公司與郵遞機構將這些卡片送到吃得好、穿得暖的孩子們手中;
請這些孩子們寫上祝福;
請老師與學校收集卡片,再交由物流公司與郵政機構;
請各個海洋運輸公司跑一趟一兩天的短途,將他們的深海自動作業船的部件運至淺海的指定地點,以供他們進行海上組裝;
請各國海軍、海關以及其它政府機構組織接收來自深海的大量可食用藻類與微生物;
請各大洲沿海的漁民和大型食品工廠加工來自大地與海洋的原料……
……
令氣氛高漲的是,這個計劃可以現場報名——有電腦或者手機的,可以直接從互聯網上下載一個幾十k的程序,打開即能聯入“金色童年”網站,網站一切流量免費;沒有的,可以點擊投影中的桌麵部分,會有菜單彈出。
蘇勝海一聽這個,直接丟下烤鰻魚奔到投影前,一點!
羅蘇梅則通過手機進入了“金色童年”網站,找了找,一清嗓子:“這裏有個公益遊戲,叫《身臨奇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