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在等待晉國"不團結"的這些年裏,齊景公也沒有閑著,在平丘會盟3年後,即公元前526年,齊景公首先發動了對齊國南部的徐國的戰爭,戰爭的結果,就是蘇北的大片土地因此落入了齊國的手中。公元前522年,衛國發生了內亂,齊景公乘機插手,接納了流亡的衛國國君衛靈公,並以國君的禮節接待他。這件事讓齊景公在諸侯之中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儼然成了"山寨版"的齊桓公。公元前520年,此時已經強大起來的吳國,開始進攻齊國的鄰國宋國,齊景公又毫不猶豫地出手,幫助宋國把吳國打敗,這幾次行動的意義都非同小可。宋國和衛國,原先一直是晉國的重要盟友,經過這兩次事件,全被拉到了齊國的一邊。當然齊景公的這些行動也有失敗的時候,比如公元前517年魯國發生政變,魯昭公被趕了出來,齊景公本想幫助魯昭公複國,卻在魯國軍民的反抗下失敗了。但即使如此,原先晉國的盟友們,日益被齊國分化瓦解,雙方的力量差距,也在一天天縮小。
齊景公的機會,在公元前506年的昭陵會盟後再次到來,昭陵會盟,是晉國力圖重振霸業的重要一步,這次晉國召集了18個諸侯國,宣布"向戎弭兵"時晉楚"平分霸權"的協議作廢。晉國要聯合中原諸侯一起攻楚,熟料雷聲大雨點小,與會的諸侯國並不支持。為了立威,晉國滅掉了不聽自己號令的沈國,此舉讓晉國在諸侯中聲威大減,而蒸蒸日上的齊國,卻大有取代之勢。不久之後,一直是晉國鐵杆小弟的鄭國,也倒向了齊國一邊。這時候的齊國,還是沒有貿然開戰,因為此時晉國有一個能征善戰的統帥--士鞅。而齊國的名將司馬穰苴,早就因為齊景公的猜忌鬱鬱而終。公元前502年,晉國元帥士鞅病逝,晉國"六卿"的權力分配出現裂痕,齊景公終於認定機會到了:開戰!
對於這次行動,長期主政的晏嬰還是極力反對的。晏嬰認為,晉國當時屬於公卿專權的局麵,如果任其發展,他自己就會走向分裂,現在貿然開戰,反而會讓晉國團結一心。但一心要爭霸的齊景公不聽,畢竟他已經等待了大半輩子,此時正是最好機會,又怎可放棄?結果,齊景公在臨淄集結部隊,首先對晉國的邊境聊城開戰,一舉拿下了聊城,雖然因為晉國的反抗,齊國直搗邯鄲的戰略計劃沒有實現,但齊景公卻信心膨脹,認為齊國恢複霸業的機會終於來了。
晏嬰去世後,齊國和晉國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很大轉變。先前是齊國加強防禦,防備晉國的進攻,現在卻換成了晉國大力防備齊國。為了防止齊國攻占邯鄲,公元前497年,晉國士大夫趙簡子把邯鄲人口強製遷往晉陽,引起了其他士大夫的反對,幾路士大夫相互內戰,晉國陷入了內亂之中。公元前496年,齊景公扶持晉國國內的範氏和中行氏,對抗當權的趙氏,借機再次出兵,但是趙氏的掌舵人趙央極有能力,在齊國出兵幹涉的情況下,他依然以攻為主,而齊景公與魯國、衛國聯合組成的東方反晉聯軍,過度為自己打算,總想等著晉國內鬥到一定程度,再坐收漁翁之利,在公元前493年的河南濮陽之戰中,被趙央打敗。這一戰齊國損失相當慘重,幾千石軍糧,都成了趙央的戰利品。公元前491年,趙央攻打中行氏盤踞的邯鄲,齊景公再次出兵,企圖牽製趙央,誰想中行氏太不爭氣,丟了邯鄲城,"圍魏救趙"沒救成,齊國反而再次被晉國打得大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