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峰賓館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銅盤路139號電話:(0591)87832788
梅峰賓館
地址:福州市西環北路62號電話:(0591)87887850
氣候
福州屬海洋性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冬短夏長,溫暖濕潤,無霜期達326天,年平均日照數為1700~198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為900~2100毫米;年平均氣溫為16~20℃,最冷月1~2月,平均氣溫達6~10℃;最熱月7~8月,平均氣溫為24~29℃。最佳旅遊季節為每年4~11月。
電話
谘詢電話:(0591)83669142
福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91)83300119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敦煌莫高窟
莫高窟位於甘肅敦煌市東南25公裏的鳴沙山東麓崖壁上,上下五層,南北長約1600米。始鑿於公元366年,後經十六國至元十幾個朝代的開鑿,形成一座內容豐富、規模宏大的石窟群。現存洞窟492個,壁畫45000平方米,彩塑2400餘身,飛天4000餘身,唐宋木結構建築5座,蓮花柱石和鋪地花磚數千塊,是一處由建築、繪畫、雕塑組成的博大精深的綜合藝術殿堂,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被譽為“東方藝術明珠”。
【著名景點】
壁畫
莫高窟的藝術寶藏中,最突出的就是數量浩繁、內容極其豐富的壁畫。壁畫的題材與佛教息息相關,主要包括人們供奉的各種佛、菩薩和天王的尊像畫;佛傳和本生故事;展現一部佛經整體內容的經變畫;開窟造像者(供養人或功德主)的肖像畫;記錄曆史事件的曆史畫。此外,也有一部分是反映當時帝王生活、社會麵貌、生產勞動、衣冠服飾、建築造型、神怪傳說和日常娛樂活動的壁畫。張賽出使西域、河西節度使張議潮夫婦出行和唐玄奘取西經等曆史事件,也通過壁畫一一記錄下來。
在眾多壁畫中,以淩空起舞的飛天和優美動人的伎樂天最為奪目。飛天是佛教中能奏樂飛舞,滿身香氣的護法神,身型婀娜飄逸,舞姿灑脫優美,唐代的飛天更為精彩;伎樂天一般持琴、箏、排簫、笛、胡角、羯鼓和琵琶等樂器成組出現,神態平和,給人舒暢之感。其中的反彈琵琶伎樂天,形象獨特鮮明,令人難忘。
彩塑
莫高窟的彩塑比壁畫受到較大的破壞,隻有110個洞窟保存有塑像,但為數卻不少,總共有2415尊(不包括影塑),當中有高達33米的坐像,有僅十幾厘米的小菩薩。由於莫高窟所在地的岩質疏鬆,難以進行雕刻,所以藝術家們采用泥土塑像,而當地幹燥的天氣正好對泥塑的保存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環境。由於唐朝以前的泥塑在中國其他地方很少保存下來,所以莫高窟的彩塑更顯得彌足珍貴,尤其是那318尊魏塑,能夠經過1500多年的光陰保存至今,而且基本完好,實屬難得。
彩塑多屬佛、菩薩、弟子、天王和力士的造像,以南北魏、隋代和唐代的塑像數量為多。北魏塑像的特征是菩薩的體格都較高大,佛身一般穿拖地長袍,菩薩一般上身袒露,衣服褶皺剛勁有力,麵容嚴肅。隋代的塑像體格較為豐腴,衣褶線條變得柔和,臉部扁平而呆板,但仍帶有一定的莊重。唐代的彩塑共有670尊,外形更為優美,衣飾飄逸,麵容溫和慈祥,無論動靜或表情均貼近凡人,反映了當時藝術家在創造時,賦予佛像人的思想和感情,這正好顯示了唐代雕塑趨向世俗化的特點。值得一提是,莫高窟最大的數尊佛像也是在唐代完成的,包括第96窟和第130窟的坐像,以及第158窟的臥佛等,顯示當時造像之風的興盛。
藏經洞
經過唐朝的鼎盛期後,造窟之風漸見下滑,加上朝代更迭,到了19世紀末葉,莫高窟已是一片荒涼,最下層的石窟早被黃沙淹沒。窟前剩下3間殘破的小廟,分別叫上寺、中寺和下寺。上寺和中寺仍住著幾位喇嘛,而下寺則被一王姓道士改為道觀。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道士命人到現編號第16窟的石窟抄寫經文,無意中發現了一個暗室,裏麵還收藏有從西涼建初元年(405)到北宋至道元年(995),近10個朝代、500多年的經卷、古籍、文書、繡畫、銅像等4萬多件。文字有漢、藏、梵、於闐、龜茲、粟特、突厥等;書類有手抄本、雕版印刷本、拓本等。這些被後人稱為“敦煌遺書”的稀世珍品,不僅對中國古代文獻的補漏、校勘有很大的價值。而且為研究古代政治、經濟、軍事、曆史、哲學、民族、文學、藝術、科技、宗教以及對外交流等提供了極寶貴的曆史資料。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藏經洞的文物遭受嚴重的盜竊與破壞令敦煌文物散失,損失慘重。
第12號窟
建於晚唐時期,五代重畫,清重修塑像。主室窟頂藻井畫獅子蓮花井心,團花、回紋、菱紋、卷草、帷幔鋪於四披,四周圍繞伎樂天和飛天16身。南壁畫有法華經變、觀無量壽經變、彌勒經變各一幅。北壁畫有華嚴經變、藥師經變、天清問經變各一幅。門北麵畫維摩詰經變一幅,南麵畫報恩經變一幅。
第16號窟
建於晚唐時期,西夏、清重修。中心佛壇上有清塑趺坐佛,佛床呈馬蹄形,東麵是21個壺門,南、西、北麵共:14個壺門、晚唐畫獅子17隻和金剛力土19身;窟頂藻井有西夏浮塑彩繪和棋格團花圖案。北壁底層為第17洞,即藏經洞的入口。
第46號窟
建於盛唐,五代、宋重修,主室西壁龕內塑有跌坐佛、阿難、迦葉、菩薩及南北天王各一身;南壁涅槃龕內塑釋迦涅槧像、佛母、地藏(已失)、神像及舍利佛各一身。
第61號窟
敦煌三大重要洞窟之一,又稱文殊堂,五代修建,元代重修。窟內設中心佛壇,壇上背屏聯接窟頂,佛壇塑像俱失,僅存獅尾部分。值得注意的是西壁的五台山化現圖,高36米,寬13.6米,描繪文殊的故事,人物栩栩如生。東、南、北壁均繪有內容豐富的經變畫。
第96號窟
建於初唐,清、民國重修,又稱九層樓,是莫高窟最大的建築物,主室西壁有初唐塑倚坐彌勒大像一身,即武周延載二年所修造的北大像,高33米。
第100號窟
即石窟遺書所稱的“曹大王窟”,又被稱為“天公主窟”,建於五代,清重修塑像。主室南壁有報恩經變和曹議金統軍圖等;北壁有思益梵天問經變和回鶻公主出行圖等;東壁門南畫維摩潔經變(文殊),下曹議金統軍圖結尾部分;門北麵畫維摩潔經變(維摩詁),下回鶻公主出行圖結尾部分。
第146號窟
建於五代,宋、元、清重修,設中心佛壇,塑有跌坐佛一身,並有弟子、菩薩和供養菩薩各二身,力士四身。四壁有許多細密而壯觀的經變畫。
第196號窟
又稱何法師窟,建於晚唐,前室現存晚唐木構窟簷。主室中心佛壇上存有趺坐佛、迦葉、阿難、半跏菩薩(高2.28米)等。西壁畫勞度叉鬥聖變—幅;南壁畫法華經變和金光明經變等;北壁畫藥師經變和彌勒經變等;東壁畫地藏菩薩、觀音菩薩和金剛杵菩薩等。
第323號窟
建於盛唐,五代、西夏、清朝曾重修,主室南壁畫有西晉吳凇江石佛浮江、東晉暢都山金像(被盜毀)、隋文帝迎曇延法師入朝等,北壁畫有張騫出使西域、釋迦浣衣池與曬衣台、佛圖澄事跡、康僧會感應故事等。東壁畫有彌勒菩薩像、佛教戒律畫和趺坐佛等,內容豐富。
第427號窟
建於隋代,宋代重修,前室木構窟簷三間四柱,柱呈八角形。中心龕柱東向麵塑一佛、二菩薩立像;南向麵、西向麵及北向麵圓券龕內塑一禪定佛、二弟子等。南壁中央畫盧舍那佛,北壁中央畫說法圖。
第428號窟
建於北周,五代重修,是典型的北朝中心柱石窟,柱上的塑像具有強烈的北朝風格;四壁龕內各塑跌坐說法佛一身、弟子二身,龕外塑菩薩二身。頂部西壁影塑千佛,南起畫說法圖、金剛寶座塔和涅變等;南壁畫坐佛說法圖、盧舍那佛和經行佛等;北壁畫降魔變、說法圖和經行佛等;東壁畫薩捶太子本生和須達摯太子本生等。
第454號窟
建於宋代,清重修,設中心佛壇,通道上畫有一幅以牛頭為中心的佛教東傳中國的壁畫,牛頭象征古國於闐的佛教聖地牛頭山。窟頂畫有東方提頭賴叱天王、南方毗琉璃天王、西方毗樓博義天王和北方毗沙門天王等。窟壁上畫有楞伽經變、報恩經變等。
【旅遊小提示】
交通
航空:敦煌飛機場位於敦煌市東13公裏處,現已開通了至北京、上海、大連、西安、成都、蘭州、銀川、烏魯木齊、鄯善、嘉峪關等航線。
鐵路:乘火車前往敦煌,目前還隻能選擇在安西縣的柳園火車站下車,然後轉乘前往敦煌市區的汽車,柳園火車站距離敦煌市區有120多公裏、近2小時的車程,但有通往上海、北京、鄭州、青島、西安、蘭州、嘉峪關、成都、哈密、吐魯番、庫爾勒、鄯善、烏魯木齊、阿克蘇等城市列車途徑此站,在火車站和市區之間有晝夜接送旅客的公交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