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
谘詢電話:(029)34791330
鹹陽市旅遊投訴電話:(029)33210445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萬佛堂石窟
萬佛堂石窟位於遼寧省錦州市義縣西北9公裏萬佛堂村南大淩河北岸的懸崖上。萬佛堂石窟分為東區和西區,共有大小石窟16個。西區鑿於北魏太和二十三年(公元499),9窟,分上下兩層,上層有3窟,下層有6窟,是營州刺史元景為皇帝和眷屬開鑿的;東區鑿於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7窟,是員外散騎常待昌、黎韓貞等74人營造的私窟。
萬佛堂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曆史,是我國東北地區年代最久,規模最大的石窟群,具有珍貴的曆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著名景點】
西區9窟
西區共有9窟,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3個小窟,窟內石刻造像已經風化無存。下層有6窟,由東向西一次排列,進入第一個窟,門刻有“佛光普照”四個大字,窟內平方形,高約五米,每邊花約一米,中央有一方形石柱,上連窟頂,方形石柱四麵布滿精細的雕刻,塵拱上的佛像,供奉人像和上層佛合內的佛像,侍者及弧形華幔,化生童子,窟頂的飛天,門內窟壁的千佛式座佛,都是典型的北魏中期造像,刀法勁健,形象生動。
第5窟為大型窟,高約5米,東西寬7米,前半部已經崩塌。最有價值的是“平東將軍營州刺史元景造像碑”,整個碑記雕刻在東南角山岩上,碑的下半部分已經分化,上半部分還刻304字,記述了造窟的經過,仔細端詳所存文字,但見個個遒勁挺秀,筆力極工,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魏碑字有方筆和圓筆之分,獨成一體,此碑文文字方圓兼備,結構嚴謹,清末學者梁起超評價為“天骨開旅,光芒閃溢”。康有為則稱其為“無魏諸碑之極品”。中國大百科全書對其也有記載,稱其為“書法精美,堪稱魏碑之上乘”。
第6窟最大,東西長約8米,由於年代久遠,風化嚴重,現存一尊大彌勒佛,高約3.2米,波形以髻,細眉長眼,高鼻薄唇,叉腳倚坐,體現一種慈善尊嚴和超大型然出世的神態,是典型的北魏造佛,兩邊為無朝和無葉,這尊彌勒佛是萬佛,叫叉腳彌勒。窟頂有一個半圓,也是刻出來的,這是石窟的蓮花寶蓋,每個窟頂的的蓮花寶蓋的圓形的,如果這個圓很完整,就說明這個石窟的完整的,而這一窟的蓮花寶蓋隻有一半,可見當時的石窟應有目前規模的一半左右大。
東區7窟
東區共7窟,所存石刻造像甚少,最為顯眼的是一尊“千手千眼觀音佛像”,為明清時匠人所塑,此佛泥塑金身,坐於寶座之上,有46隻手從周身向外伸展,每隻手上有一隻眼睛,閃爍發光。
【旅遊小提示】
交通
航空:錦州民航機場位於城西7公裏處,沒有民航班車。從市內打的20分鍾可達,車資15~20元。民航售票處電話:(0416)2145934。
鐵路:錦州是東北地區重要的鐵路樞紐。京哈鐵路幹線和大鄭(通遼、齊齊哈爾方向)、溝海(盤錦、大連方向)、錦承(朝陽、承德方向)、新義(義縣、阜新方向)4條支線在這裏交彙,有始發北京、承德、沈陽、大連、通遼、伊春等地的列車,錦州站問訊電話(0416)2123335。
公路:錦州汽車站位於古塔區士英裏2號,問訊電話:(0416)2122927。京沈高速公路經過錦州,到沈陽僅需3小時,到北京也僅需5小時。錦州前往景區沒有直達車,乘義縣到北票的長途車可到去石窟的路口下車,還需走十多分鍾。可以在義縣租個三輪摩托車,大概20元左右。
收費
門票:20元/人
住宿
鴻富酒店
地址:遼寧省錦州市義縣電話:(0416)7733377
鑫鑫酒店
地址:錦州市南關街183號電話:(0416)2760861
陽光招待所
地址:錦州市西南環路1-2號電話:(0416)7721911
宜和旅社
地址:錦州市南關街330號電話:(0416)2762272
氣候
錦州地處遼西,中緯地區,屬溫帶季風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9℃,顯示出較強的大陸性氣候特征。春季的錦州風沙較多,常出現沙塵天氣;夏季溫度較高,雨水豐富,高溫天氣不會持續太久;錦州的秋天比較清爽,陽光燦爛;冬季則雪鎖古城,最冷可達-20℃。出遊錦州的最佳時間為4~10月,此時溫度適宜,天氣狀況良好,錦州美景一覽無餘。
電話
谘詢電話:(0416)7575150
義縣旅遊投訴電話:(0416)7732350
錦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416)2970116
遼寧省旅遊投訴電話:(024)86230222
克孜爾千佛洞
克孜爾千佛洞位於新疆南部阿克蘇地區拜城縣境內的渭幹河河穀北岸,是中國西部最早的一處大型石窟群,擁有1萬平方米壁畫,堪稱中國第二敦煌。它也是現存少數表現小乘佛教內容的石窟之一,不但是研究西域龜茲古國佛教曆史的重要資料,也為探討東西文化藝術在中國西部邊疆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克孜爾千佛洞的洞窟形製大致有兩種:一種為僧房,是供僧徒居住合作生產的場所,多為居室加通道結構,室內有灶炕和簡單的生活設施;另一種為佛殿,是供佛徒禮拜和講經說法的地方。佛殿又分為窟室高大、窟門洞開、正壁塑立佛的大佛窟和主室作長方形、內設塔柱的中心柱窟。還有部分是窟室較為規則的方形窟。
早期的壁畫受犍陀羅藝術影響較深,直至5、6世紀以後,才漸漸顯露中國的藝術風格,並創出融合東、西方佛教藝術的新路向。內容包括飛天、伎樂天、佛塔、菩薩、羅漢、天龍八部、佛本生故事、佛傳故事和經變圖畫,還有大量的民間習俗畫,如古時的生產和生活場麵、西域山水、供養人及飛寓走獸等,其中以佛教本生故事為精華,共計有80種,即使是將敦煌、雲岡和龍門石窟的同類壁畫加起來,也不過30多種。
壁畫多采用菱格構圖,即在一個菱格中畫上不同的畫麵,其中的圖案還含有佛教意義,蓮瓣表示蓮花,山為須彌山,樹為菩提樹,皆是佛家吉祥的象征。值得—提的是,當時的藝術家不是畫在塗白的泥壁上,而是往泥壁上直接作畫,著色方法不但有平塗的烘染,而且有水分在底壁上的暈散。這種獨特風格的“濕畫法”,也稱“凹凸畫法”,史學界認為,它是古龜茲人的一種創造。
【著名景點】
第17窟
此窟被稱為“故事畫之冠”,據說開鑿於3世紀,無論是牆壁、窟頂、門楣等都繪滿色彩豔麗的佛教壁畫,其中一幅是描畫“薩薄自氈縛臂,酥油灌之,點燃引路”的本生故事。滿載貨物的駱駝商隊似在沙漠上找尋前進方向,在它們前麵的兩個腳夫卻展臂歡呼,因為前麵的一人雙眼微閉,高舉正在燃燒的雙手,指明了去向。此幅壁畫反映了當年駱駝商隊與佛教僧徒的密切關係。商賈、腳夫需要僧尼為他們祈求平安,而僧尼則不僅需要商隊的施舍,還往往與他們結伴遠行。
第38窟
又名“樂舞洞”的第38窟,主室的左右壁端各畫一排天宮伎樂。每邊畫七龕,每龕內畫兩個半身的伎樂天。這些伎樂天形象優美,動作活靈活現,彈琵琶、撥箜篌、拍匾鼓、吹排簫、舞花繩……或立,或蹲,或騰空而起如禦風行駛,或腳尖地如陀螺轉動,舞姿優美,柔若無骨,令人眼界大開。從這些壁畫上可以想像,當時位於絲綢之路上的這一古國的繁榮景象。
第175窟
克孜爾千佛洞不僅有大量宣揚佛教教義的畫麵,也有畜牧、狩獵、農耕、乘騎及古建築的真實寫照。在第175窟有兩幅著名壁畫,其中一幅是“二牛抬杠圖”,但見兩頭膘肥體壯的老黃牛,低頭甩尾,合抬一根木杠奮力向前拉犁,犁後的農夫一手舉鞭,—手扶犁,正聚精會神地犁地,另一幅是“耕作圖”,頭頂小帽、身穿短褲的農夫,手持一把形似鋤頭的挖土工具,作向下用力刨土的姿式。這兩幅壁畫生動活潑。畫風寫實,把古代西域社會的麵貌彰顯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