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執著己見的豬(3 / 3)

豬的傳奇

—關於豬生肖的文化奇觀

“好餓!好冷!好黑!……”

小豬覺得難受極了,它不知道自己能支撐多久,從中午那一聲不知道從哪傳來的巨響開始,它就一直趴在這個黑黑的地方,時不時還從上麵掉下幾塊土塊,砸得它腦袋生疼,它絕望地想:這比變成烤豬還難受啊!

“豬堅強”那時絕對沒有想到,自己後來會和“堅強”這樣的字眼緊密地聯係在一起。不僅如此,它還成了動物界的明星。人們研究它的生命潛能,要為它出書,要為它拍電影,還評它為“感動中國的動物冠軍”,它有點兒摸不著頭腦了:我還能做那隻哼哼唧唧自在又快活的豬嗎?

2008絕對是屬於豬的奇跡之年,人們在汶川大地震中驚喜地發現豬的生命奇跡和堅強個性,豬不再是懶洋洋的混吃等死的形象。其實,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豬一直有著非常豐富的含義—

烏金致富:古往今來關於豬的美好想象

早在原始社會母係氏族公社時期,人類就開始飼養豬了。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豬,其圖形與現在的家豬形體十分相似,說明當時對豬的馴化已具雛形。

在古代,豬有很多別稱。人們曾把豬稱為“烏羊”。傳說中,烏羊是一種尖似山豬的動物,極其凶猛。因為豬的嘴比較長,善於拱掘,人們常常把它想象成開河挖渠的主力軍。南宋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中有這樣的記載:一次,在開挖河渠時,負責興修水利的廣德王張渤變成一隻大豬,奮力當先,後來當地人為了紀念他,稱豬為“烏羊”。

而與馬、牛、羊、雞、犬共稱為“六畜”的豬,在古代還是財富的象征。早在原始社會,豬頭骨或下頜骨都被視做財富的象征,是富裕人家的陪葬品。而仔細把漢字“家”拆開來,你會發現,上麵的部首寶蓋頭象征房屋,下麵是代表豬的“豕”,意思是說,房屋加代表財富的豬等於家,也因此形成了養豬的豬圈與廁所合一的民居風俗。古代諺語常說“豬入門,百福臻”。而唐代《朝野金陵》裏說到,唐代洪州人養豬致富,故稱豬為“烏金”。

朱筆題名:屬什麼像什麼?

一談到豬,一般人的腦海中都很容易浮現出這樣一幅畫麵:一頭大肥豬,髒兮兮、懶洋洋地躺在豬圈裏,動也不願動一下。於是好吃懶做這樣的詞就常常和豬聯係在了一起。其實,在上古的時候,豬的文化含義中不含任何貶義,相反,豬是衡量勇敢的尺碼。人們把徒手捉豬的行為視為勇敢,相反則視為怯懦,因為這樣而創造了“敢”字。而野豬的勇猛特性也深刻地影響著人們日常的行事態度:日本人常常喜歡用“豬”來給自己的孩子命名,並非是因為豬好養活,而是欣賞豬的奮勇直前的精神;歐洲的許多紋章都以豬為圖案,表示勇猛和萬夫莫敵,如蘇格蘭王查理三世的徽章,就是兩頭豬拱衛著盾牌,豬在這裏是忠誠、勇猛的衛士。

而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豬,又是那麼的憨厚老實、安分守己,從不加害任何人,並給人們帶來經濟上的富足。而在古時候,因為“豬”與“朱”同音,“蹄”與“題”諧音,所以豬成了青年學子金榜題名的吉祥物,每當有人進京趕考,親友就會送上紅燒豬蹄,預祝考生“朱筆題名”,這種風俗一直延續至今,隻不過現在的人們改送火腿了。

自然學家赫森曾生動地概括了豬的文化性格:“豬不像馬、牛、羊那樣疑心重重,畏縮順從,也不像山羊那樣魯莽、天不怕地不怕,不像鵝那樣滿懷敵意,不像貓那樣屈尊俯就,也不像狗那樣搖尾乞憐。”

肥豬拱門:“豬”俗一籮筐

春節前,人們一般在臘月二十五日前殺豬,二十六日為封刀日。進刀時屠戶要講一句“出世入身”的話,小孩婦女不能觀看。有的地方殺豬後要將粘有豬血的利市紙壓在屋角或豬欄內。豬毛要用吹火筒盛,開水全入桶後,把吹火筒的下端浸入湯桶,上端用口吹氣,沿桶吹一圈,表示以後養的豬將長得又快又大。去除豬毛時,要在豬頭和豬尾各留一綹毛,意為“有頭有尾”,然後將整條豬放在凳上,先是豬頭朝外,主人燒香並燒豬毛謝天地。

天津、河北等地好用“肥豬拱門”的節日窗花,是用黑色蠟光紙剪成的。豬背上馱一聚寶盆,過年時在窗戶左右各貼一張,表示招財進寶之意。

雲南有“豬膽卦”的占卜風俗。殺豬後,根據豬膽判斷吉凶。如果膽紋上下行,膽內水分多,為吉卦;膽紋左右行,膽內水分少,為隱卦。“豬膽卦”一般在舉行重大活動時使用,由巫師主持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