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危機(2 / 2)

京中諸人敢怒不敢言,不過也有死忠與皇帝之人,禦史們上書彈劾,太子無動於衷,有些武將都準備來個先斬後奏,卻被太子扣上造反的名頭給抓了起來,很快一家子都下了大牢,別人一看根基這麼深的將軍都被抓了,自己還是老實眯著吧。

京裏氣氛一下子變得撲朔迷離起來,官員間連聚會都少了,依附太子的人卻隱隱有些躁動,似乎有傳言稱,一旦皇帝駕崩,他們就會擁立太子登基。

齊永明很為難,他不知道是蟄伏不動好,還是冒險一回好,他軍事上眼光獨到,政治上真差一籌,這麼多年風平浪靜靠的就是一個忠心。他拿不定主意,隻好問計蘇蘭芷。

蘇蘭芷知道什麼?她以往分析出來的,都是憑著記憶力從後世之人那裏借鑒的,眼下齊永明確實不好做,什麼都不做,一旦皇帝回京,必然會懷疑他的忠心,而且,他也並不是沒能耐做點什麼,隻要他下了決心,帶走京城一半守衛兵士不是難事,可是,如此一來,他不得不麵臨一個問題,在軍中有這麼大的影響力,皇帝同樣會忌諱他,而且,他要真不顧太子旨意,跑去前線給皇帝送糧草,那就等於徹底跟太子翻臉,以後的日子肯定不好過。

蘇蘭芷想來想去,給齊永明一個“按兵不動”的指示,又提示他,他有兩個兒子都在戰場。齊永明一點就透,是呀,自己兒子都在戰場,自己是個焦急的阿瑪,得知兒子遇險,已經急得上火,不停請求太子盡快將糧草發出去了,自己真沒別的心思!

拿定主意,齊永明就到東宮麵見太子去了,結果因言辭不當,被太子罰了二十板子,直著進的宮,卻是被抬出去的,整個過程許多人都瞧見了,有人敬佩齊永明忠貞,也有人笑他傻,不論如何,他因為直言進諫被太子打了的事很快傳遍了。

蘇蘭芷的姻親被打板子,這般丟人又丟份的事出來,就有不懂事的遇上蘇蘭芷時暗諷她,不過聰明點的都不敢做太過,隻是稍微撩撥一下她,蠢人說話不注意,被蘇蘭芷抓了把柄,直接以“以下犯上”為由,又是罰跪又是禁足,還要抄寫宮規,這才讓幾個糊塗蟲明白一個道理,別管人家姻親如何,現如今她是掌六宮事的貴妃,罰她們跟玩兒似的,想要人家失勢,要先等皇帝回來,可皇帝回來後是什麼光景,誰也說不準,所有人一下子又都老實了。

宜妃這些天愁的頭發都掉了不少,胤祺可是跟在皇帝身邊的,而且,還有個態度很奇怪的胤褆在,她真不知道他們能不能平安回來,她現在除了打聽消息,連門都不出了,整天在宮裏拜佛,就希望能給兒子送去點神佛的保佑。

這時候胤禟倒是懂事不少,他跟胤祺雖然不算太親近,卻是因為兩人性情不合的緣故,但胤祺是他同胞哥哥,皇帝是他阿瑪,他自然是擔心的,而且他脾氣又不好,得知太子的拖延,差點沒跑去當麵罵太子一頓,還是胤祹心細發現不對,把胤礻我叫出來硬給拉住的。

胤禛所在的東路軍離中路有些遠,而且,噶爾丹戰術性撤離之後,正好遇上東路軍,兩軍開始交火,胤禛騎射在兄弟中排不上第一,卻也不差,最起碼不是曆史上那位“弓四力半”,還是被美化過的,他從小身體就好,對身體鍛煉也很重視,所以臂力不差,戰時砍殺不少敵人,而戰場上的熱血和殘忍也洗滌了他的心靈,他變得更加成熟。

最終噶爾丹不敵,大敗,其妻被斬,噶爾丹是“識時務者為俊傑”的典範,眼見形勢不好,立即帶著數騎逃竄,此時胤禛在齊靖華的建議下,當機立斷帶著數百人於其後緊追,齊靖華鬼主意極多,帶著他們東繞西繞,竟將噶爾丹堵個正著,噶爾丹不願被俘當場自殺。

噶爾丹主力既滅,中路軍缺糧危機立解,皇帝聽聞噶爾丹身亡,而且是被他的兒子胤禛和胤祐追的走投無路自殺而亡的,當即大喝三聲好,心裏有沒有遺憾人不知道,畢竟活捉他的價值要高的多,不過死了總比逃了好,所以他心裏胤禛和胤祐是立了大功的,準備回京後定要厚賞。

而就在缺糧危機解決之後,京中支援的糧草才姍姍來遲,據說皇帝當時麵無異色,但是,他心裏是不是像表麵一樣平靜,那就誰也猜不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