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禁城,乾清宮。
皇帝正和大臣們議事,因連年天災,皇帝減免許多賦稅,因此國庫空虛,戶部侍郎許維提出開海禁,增加海外貿易,以提高國家稅收,但因為開海禁後的種種問題,大臣們分成三派,讚成、反對和中立,其中反對者占六成,中立者占兩成,支持者僅有兩成。
大多數人都不讚同開海禁,但他們對增加國庫存銀又拿不出切實可行的方法,因而雙方爭論不斷,皇帝一時也不好作抉擇,也就由著他們爭來論去,聽大臣們打口水仗。
眾人各抒己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由,不但滔滔不絕,還都是引經據典,慷慨激昂的好像隻差沒把唾沫星子噴到皇帝臉上,嗯,皇帝坐的位置高高在上,他們夠不著。
皇帝被一屋子人吵得腦仁疼,清咳一聲,手微微一抬,底下一下子就安靜了,他說:“諸位愛卿各有道理,回去都寫個條陳上來,把反對或是讚成的理由寫清楚,另外,誰有辦法增加國庫存銀,也可以單獨上折,都散了吧。”
大臣們忙跪地叩拜,依次退了出去,皇子們卻被留了下來。等隻剩皇家人時,皇帝說:“你們有什麼想法,都說來聽聽。”
眾人有誌一同,都看向太子,太子肚子裏很有些真材實料的,他上前一步說:“會汗阿瑪話,兒子以為,陳大人的建議是極好的,開海禁,與西方各國增加貿易,確實可以增加稅收,而且不會給百姓增添負擔,隻是沿海的治安是個大問題,兒臣認為,應該在沿海地方增加八旗駐軍,保護百姓的安危,還可以對來往船隻人員進行監管,可謂一舉兩得。”
皇帝點了點頭,又看向其他皇子。直郡王跟太子對著幹習慣了,第一個跳出來反對,他說:“兒子認為,那些海外國家都是些未開化的蠻夷,實在沒必要太過看重他們,而且,沿海處曆來不平靜,倭寇橫行,開了海禁,豈不是給那些倭寇提供了方便?兒子以為萬萬不可。”
皇帝神色莫辨“嗯”了一聲,眾人都不敢搭話,皇帝點名問胤禛有什麼看法,胤禛說:“兒子認為太子殿下所言甚是。汗阿瑪,不管是倭寇還是西方的船隊,他們從來都不會因為咱們是不是禁海而停止活動,閉關鎖國雖得一時安全,卻讓大清成了聾子瞎子,不知道外麵是什麼樣。曆年來,西方各國都有使者到我大清傳教,他們對我們的了解日漸加深,我們對他們卻一無所知,兒子認為,我們也應該走出去,看看別人都有什麼優點,學回來變成自己的,師夷長技以自強,師夷長技以製夷。”
這話是胤禛聽蘇蘭芷說的。胤禛原先也有著“****上國”的盲目的優越感,覺得除了大清朝就全是些蠻夷,蘇蘭芷當時聽了他的想法,就說了這兩句話,然後讓他去把這些年她讓人從西方帶回來的書都看一遍,等到他看的差不多了,蘇蘭芷又問她對西方國家有什麼看法,他隻回了一句“自己以往真是井底之蛙坐井觀天”,現在,他特別想把這種思想傳達給別人。
其他人聽到胤禛的話,有人深思,有人不屑,皇帝倒是挺感興趣,不過此時不是多問的時候,他暗自記下,隨後又問其他皇子的意見,別人也說不出什麼新意來,有附議太子的,有附議直郡王的,而胤祹和胤禵則是胤禛的堅定擁護者。
皇帝倒是從他們的話裏得了些新靈感,不過他稱孤道寡的,還沒做決定的事不會往外說,哪怕對著的是他的兒子們,也要保持他做帝王的威嚴和神秘。
等皇子們闡述完自己的觀點,皇帝也就讓他們都退下了,他自己又批了會兒折子,頭低了半晌,脖子怪難受的,就起身活動活動,帶著梁九功等人不覺間又度到景仁宮門口,想要抬腳進去時,方想起蘇蘭芷並不在宮裏,不禁自失一笑,轉頭往寧壽宮去看望太後。
胤禛從乾清宮出來,本想回戶部去,卻被太子叫到了毓慶宮,他和太子很多觀點都很相似,頗有些不謀而合的感覺,因而兩人比較談得來,太子對著別人雖然高傲些,有時候脾氣也不怎麼好,但對胤禛還是挺不錯的,兩人先是說了幾句閑話,太子就細問起他對開海禁的看法,胤禛本就有意想說,一聽他問,忙把自己這想法說了,還提了幾句西方國家的火器火槍的威力,太子問他從何得知時,他就把早準備好的借口呈上:他和京裏的傳教士有些來往,平時留心試探,有人不大防備,就被他套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