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錢知府迎賓謀勝局 張首輔南歸似帝王(2 / 3)

“好威勢!”

錢普在心裏頭豔羨地讚歎了一句,習慣地舔了舔兩片薄薄的嘴唇,扭頭一看,方才還空蕩蕩的官道上,忽地站出來百十名官吏,好像都是從地縫兒鑽出來的。這些都是他的屬官僚吏,先前都貓在各處房子裏打肩歇息,聽得動靜,都一齊跑出來看熱鬧。錢普掃了他們一眼,像塾師訓誡村童一般嚷道:

“各位記住次序,在官道兩側跪迎首輔入境,千萬不可亂了條理,明白了?”

“下官等明白了。”

眾官員亢聲回答。亭子兩側,早已鋪好了紅氈,官員們在孫師爺的安排下,都各就各位,一刷兒挺身跪起。

這時,首輔的導行隊伍斧鉞儀仗令旗牌扇已逼近真定縣境。錢普慌忙跳下亭子,站在路中間朝兩廂一揮手,早已訓練得滾瓜爛熟的鑼鼓班子一齊敲打擊奏起來。一向冷僻的縣界處,頓時間鍾呂高鳴喧聲震耳。鑼鼓鞭炮聲中,更有三十二支大嗩呐嗚哩哇啦奮力吹響,明耳人一聽便知,嗩呐班子演奏的是恭迎聖人出行的《引鳳調》。

坐在十六人抬的明黃圍簾大暖轎裏的張居正,看了一個多時辰的書,感到眼睛有些疲乏,正說閉目養一會兒神,忽聽得前頭喧天鑼鼓,他感到轎夫的步伐也慢了下來,正欲詢問,護衛班頭李可拍了拍轎杠隔著轎簾向他稟報:

“大人,前頭就是真定縣境,真定府知府錢普率眾前來迎接。”

“這個錢普,為何要如此興師動眾?”

張居正小聲咕噥了一句,遂站起來伸了伸懶腰,做好下轎的準備。

論節令,穀雨節已過了幾天,一眼望不到邊的華北平原上墒情已動,蔥蔥的麥色一天變一個樣。柳條兒滾綠,榆錢兒靛青,融化的雪水流入滹沱河中,變成翡翠樣的春浪,把遼闊的北國滋潤得更加嫵媚。萬物昭蘇生機勃勃,牛歡馬叫春光如酒,如此良辰美景,怎不叫人心曠神怡。事實上,打從春節一過,張居正遇著的就盡是喜氣事兒。首先是春節之前,從江南各處糧站裏兌運來京的一百多萬石糧食,都一粒不差地足額運抵通州倉。自永樂皇帝遷都北京後,南方的稅糧都是分春秋兩次解運。斯時運河水豐,容得下千石大漕船的航行。但禍福相倚,一年中,最讓人提心吊膽的也是春洪與秋汛。船行河中,若連遭淫雨,洪水滔天,船毀人亡的慘劇每有發生,糧食損失少則十幾萬石,多則二三十萬石,從未足額收繳過。一二百年來,這個矛盾始終不能解決。張居正上任後,啟用水利專家吳桂芳出任漕河總督,三年時間,江淮漕河的治理大見成效,通過疏浚與閘站的修建,增強了水係的調節功能。去年夏秋之交,吳桂芳大膽上疏,建議改春秋兌運為冬運。冬天本屬枯水季節,有些河床地段水淺僅沒腳踝,不要說大漕船,就是淺幫船也斷難通過。但經過吳桂芳的三年治理後,多處蓄洪湖泊可開閘放水,保證漕河運糧的必需水位。這一舉措更改了朝廷二百年的祖製,如果處置不當稍有差錯,勢必會引起反對派新一輪攻擊。張居正雖然慎之又慎,但仍力排眾議采納吳桂芳建議。如今冬運成功,一百多萬石糧食安全運抵京師,沒有沉沒一條船,傷亡一個人,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跡!張居正一顆懸著的心終於落下,他迅速奏聞皇上,萬曆皇帝一高興,下旨永久廢除春秋兌運,將冬運著為永例。美中不足的是,實現冬運的第一功臣吳桂芳因積勞成疾,於正月間死在任上。水利乃國家經濟命脈,漕河總督不可一日或缺,張居正力薦另一位治河專家,現任工部左侍郎的潘季馴迅速接任此職。這一安排,得到了士林的普遍讚許。

冬運的成功,所有當事官員都得到了嘉獎,或升官晉級或封妻蔭子,這幫子人樂得還沒醒過神來,第二件大喜事又接踵而至。正月元宵節期間,皇上與萬民同樂,還在午門前看鼇山燈的時候,遼東方麵六百裏加急傳來捷報。卻說遼東巡撫張學顏與總兵李成梁探得情報,蒙古韃靼部落欲趁邊疆關城歡度春節之際,長途襲掠搶劫牛羊。這二人遂將計就計,誘敵深入迂回包抄,團山堡一仗,將進犯的虜敵合圍掩殺,大獲全勝,自酋長以下,斬得虜級八百餘首,這是多年都未曾有過的大捷,不但國威大震,對提升九邊將士的士氣也大有裨益。小皇上當即采納張居正的建議,迅速派遣乾清宮值事太監魏清代表他前往遼東前線犒賞三軍論功行賞。進總兵李成梁祿爵一級,命張學顏出任遼東戎政總督——這也是張居正的主意。北方九邊治民之政,由巡撫負責;守土之軍,由總兵掌控。為了便於轄製,張居正決定創設戎政總督一職,掛三品右都禦史銜,集軍政大權於一身,張學顏是擔任這一職務的第一人。

有了這兩件大喜事墊底,第三件大喜事——即萬曆皇上的大婚,更是把京城的吉慶氣氛推到極致。早在萬曆四年,由兩宮皇太後主持,就為萬曆皇帝選定了皇後——京城一個千戶所鎮撫王偉的女兒。千戶所鎮撫是一個從六品的武官,在京城,人們譏笑這等官是“啄米官”。惟其如此,才合了李太後的心意。她自家出身卑微,因此一心要尋個小戶人家的女兒來當自己的兒媳。依她的觀點,小戶人家的閨女賢淑,懂得艱難,不會胡攪蠻纏不識大體。王偉是浙江餘姚人,世襲軍職,為人厚樸謹守本分,其女溫婉端莊,雖小鳥依人卻無半點狐媚。兩宮皇太後從上千名待選的淑女中單單挑中了她,第一是她的福報,第二也有某種偶然性。這李太後抱孫心切,一經選定皇後,就巴不得她馬上與萬曆皇帝成親。她的意思是把佳期定在萬曆五年秋。命馮保前去與張居正商量,張居正就此事上疏曲折提出反對意見。他認為皇上才十七歲,皇後才十五歲,兩人都還太小,鸞鳳和鳴的吉慶日子是否應該往後挪挪?李太後采納張居正的建議,但也不肯把佳期挪後太多。經多方磋商,終於確定了二月十九日作為大婚吉日。皇上成親,自有非常繁雜的規儀,李太後委托張居正全力操辦。過罷春節,就賜給他大紅錦袍一襲,要他換下守製的青布袍子。穿上這件明晃晃的緋衣入閣辦事,不免又引起清流們的腹誹。張居正一心要辦好皇上的婚事,對那些傷言傷語早已棄之不顧。到女方家裏提親,英國公張溶被任命為納采問名使,張居正被任命為納采問名副使。前前後後忙乎了近一個月,終於完成了這一盛大的慶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