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如此。論個人才幹,劉備並非一流人物。他的才能極平常,但他卻成就了一番大事業。他靠的不是個人才幹,而是眾多的人才。他的個人品德具有感召力,眾多的成名人物聚集在他周圍,如諸葛亮、龐統、徐庶、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等。劉備靠眾人的力量而崛起並雄霸一方,建立了蜀國,成為了千古風流人物。
以個人品德來感召眾人,所謂“遠得人心,近得民望”,是劉備成功的一個重要方麵。如果沒有這種潛在的道德形象與道德感染力,劉備不可能創立蜀國。
劉備善於知人,能夠禮賢下士,對人才能推心置腹,始終信任。這是他能夠依靠眾多人才的重要保證,這裏仍用《三國演義》情節來說明問題。
劉備在遇到諸葛亮之前,一直是屈身守分,以待天進。他自打參加鎮壓黃巾軍以來,一直沒有自己固定的地盤,沒有多少兵力,更沒有政治勢力,總是輾轉於他人門下,先後跟從公孫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等人,四處奔波勞碌,一無所成。
劉備暫依劉表時,得遇司馬徽。司馬徽問劉備:“吾久聞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猶落魄不偶耶?”劉備說:“命途多蹇,所以至此。”司馬徽說:“不是這樣。隻是因為將軍左右不得其人。”隨後,司馬徽向劉備舉薦臥龍、鳳雛。
劉備同關羽、張飛來到隆中,爬上臥龍崗,找到幾間茅房。劉備下馬敲門,一位小僮出來答話。劉備說:“劉備前來拜見臥龍先生。”小僮說:“先生不在家,一早就出門了。”劉備問:“往哪兒了?”小僮說:“蹤跡不定,我不知道他上哪。”劉備再問:“什麼時候回來?”小僮不耐煩了:“我不知道。”劉備隻得請小僮轉告諸葛亮,率關、張離開臥龍崗。
幾天後,劉備派人打聽到諸葛亮已回,便決定再次拜訪。這天寒風刺骨,下著大雪。張飛不耐煩了,不願意去見諸葛亮。劉備耐心解釋:“我正要讓諸葛亮和天下眾人知道我殷勤之心。”三人頂風冒雪,來到臥龍崗,可惜諸葛亮外出會友了。劉備怏怏而返。
又過了些日子,劉備決定三訪諸葛亮,關羽、張飛反對,劉備耐心解釋,他們才同意一起去拜訪諸葛亮。
諸葛亮被劉備誠意所打動,迎接劉備進屋,詢問劉備多次來訪的意圖。劉備說:“漢朝衰敗,奸臣竊取政權。我不自量力,但隻想為天下伸張正義,完成統一大業,恢複漢朝統治。過去我因智謀短淺,無所成就。希望你啟迪我,籌劃大業。”諸葛亮隨即說出具有決定曆史進程的一段話。他首先分析了曹操和孫權的情況。接著,他又分析荊州劉表和益州劉璋的情況。最後,他又對劉備說:“你是皇帝的後代,信義揚於天下,你可以借助這些優勢廣泛招集眾多的賢人名士,要思賢如渴,如果你能占據荊州、益州,在要地設防,西和諸戎,南撫彝、越,外結孫權,內修政治,一旦局勢變化,你可命令一位上將率領荊州的部隊向宛城進軍,你親自率領益州的大軍出秦川,到那時,百姓誰不攜食捧酒迎接你呢?如果真能這樣,統一全國的大業就能成功,衰敗的漢朝就可以複興了。這就是我為你謀劃的計策,望你采納。”一席話說得劉備茅塞頓開。諸葛亮的這一番話確立了三分天下的定勢,確立了劉備的政治前景與綱領。
劉備再三懇請諸葛亮出山,諸葛亮見劉備意誠,終於接受了邀請。劉備得諸葛亮就似魚兒得水。從此,諸葛亮為劉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博望燒屯、火燒新野、屢敗曹操、舌戰群儒、聯孫抗曹、取得赤壁大捷、奠定三國鼎立局勢……為蜀國立下汗馬功勞。劉備也從此始終敬愛信任諸葛亮,臨死前,把太子劉禪托付給諸葛亮。
在極大程度上,我們可以說,劉備禮賢下士的做法,無形之中起到了一種“形象”的作用。
如果劉備不禮賢下士,不三顧茅廬,不請出諸葛亮,不但四處奔勞、一無所成,空餘惆悵悲歎,而且也不會有後來那麼多人才投到他的門下。
曆代傑出的、有作為的帝王都很注重攬集人才為自己的政權服務,而在現代社會中,事業要發展,你必須注重人才,把眾多優秀的人才攬聚在自己的周圍。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老板在用人方麵就曾留下了一段佳話。
1923年,福特公司裏一台新安裝上去的大型電機不能正常運轉,請來幾位技工都查不出毛病所在,眼看要影響整個生產計劃了,福特很是著急。
這時,他的助手打聽到有一位從德國來的移民科學家斯特曼斯對電機很內行,現在在一家小型工廠工作。福特急忙叫助手請來這位德國科學家。
斯特曼斯讓電機不帶負荷,空行運載,然後撲在電機旁聽了半天,又爬上電機聽了半天,再前後左右反複聽,最後拿了一截粉筆,在電機的左邊一小長條地方劃了兩道杠杠,對福特說:“毛病出在這兒,多了16圈線圈,拆掉多餘的線圈就行了。”
果然,照他講的去做,電機正常運轉了。古板而神經質的斯特曼斯提出要一萬美元的酬金,人們這時又驚住了,人們怎麼也不願把16圈線與1萬美金等同起來。
斯特曼斯麵對生氣的人們淡淡一笑,說:“因粉筆畫一條線值1美元,知道在哪裏劃線值9999美元?”
福特表示自己願意高薪聘他來公司工作,其待遇之高令常人吃驚。誰想,這位德國科學家卻不為所動,他解釋說,他現在的公司對他很好,在他最困難的時候,這家小公司救了他,現在他不能背棄公司。聽了這話,福特更堅定了非要將這位不但技術高超而且又講信用的、重情義的人挖過來的決心。
福特到底是有超越常人的魄力的企業家,為了一個人才,他竟花巨資將那位德國科學家工作的小公司整個的買了下來。這一舉動使他愛才之名遠揚海內外,各處賢才聞訊紛紛前來投奔。福特公司選了一大批有用之才充實到各個部門,從此福特公司興旺發達。
二、拉攏人才,要義氣和權術並用
盡可能多地把能人拉到身邊,除了以德感召、禮賢下士之外,有時候也需要用一些其他技巧,這樣,你的這些靠山會更穩更牢。
張作霖在1917年進駐奉天以前,談不上用人之道,統治土匪出身的狐朋狗友,靠的是所謂“江湖”義氣。眾人與他臭味相投,患難相交,又都是“綠林兄弟”,其中較有名的有張景惠、湯玉麟、張作相等。這些人出生入死,為張作霖賣命,立下汗馬功勞。
進入奉天後,張作霖大力網羅人才,他深知以前的幫兄幫弟,打家劫舍、衝鋒陷陣沒說的,但匪性難改,辦大事不行。於是,張作霖極力尋求文武人才。其後有一批曾受過洋學堂軍事教育的文武人才投到他的門下,如袁金鎧、王樹翰、王永江、劉尚清等,這些人為張作霖出謀劃策,起到了智囊團的作用。楊宇霆、薑登達、韓春麟、常蔭槐等受到洋學堂軍事訓練的人後來成為張作霖手下的得力武將。
原來為張出生入死的哥兒們對張作霖任用的新人頗不服氣。一次,王永江逮捕了一名無賴軍人宋某,為此,湯玉麟糾集了一夥人找到張作霖。湯玉麟說:“天下是軍人用槍杆子換來的,王永江憑什麼功勞高高在上,來管軍人。”張作霖大怒,罵道:“槍杆子能打天下,不會治天下,你們懂得什麼?給王永江牽馬扶鐙都不配。”
事後,原來的土匪兄弟們又擬定一張呈文,共同要求撤王永江的職,張作霖把呈文撕得粉碎,並破口大罵。張作霖為任用新人,不惜得罪患難與共的弟兄們,做得也夠可以的了。
張作霖對眾人的統治是封建家長式的,唯我獨尊,眾人都必須效忠於他。他統治團結眾人的東西是權與錢,他的部下都可得到應有的財富,並隨著張作霖的升官而升官,因而他們緊隨張作霖,為升官發財而賣命。
張作霖統治眾人的手段主要靠權術,靠江湖“義氣”,靠這種權術使部下服服貼貼,甘願為他賣命,成為他堅實而牢靠的靠山。由於他善於玩弄權術,使他在土匪中有極高的威望,使他成為這幫人的當然的領袖。
蔣介石比張作霖更絕。他有一個小本子,裏麵記載著許多人的字號、籍貫、親緣及一般人不大注意的細節,凡是少將以上的長官他都要請到家裏吃飯,四菜一湯,簡樸之極,作陪的往往隻有蔣經國,采用這種不請別的陪客的家宴方式顯得更加親熱。
蔣介石請部屬吃飯後,總要合一張影。他與孫中山有一張合影,孫中山先生坐著,他站在孫先生背後,他與部屬合影也擺這個姿勢。他常對眾人說:“叫我校長吧!你們都是我的學生。”如果不是黃埔學生,他也很慷慨:“哦,予以七期登記吧!”這樣就提高了部屬的身價。
蔣介石給部屬寫信,除了一律稱兄道弟外,還用字號,以示親上加親,他很懂得人情世故。
蔣介石不僅熟記部屬的名號、生辰、籍貫,而且連其父母的生日也記得很準,往往在他提起某將父母的生日時,使該將受寵若驚,十分激動。第十二兵團副司令官雷萬霆調任他職時,蔣介石召見了他,蔣介石說:“令堂大人比我小兩歲,快過甲子華誕了吧?”雷萬霆一聽,眼淚都快出來了,顫抖著說:“總統日理萬機,還記著家母生日!”
蔣介石說:“你放心去吧!到時我會去看望她老人家,為她老人家添福增壽。”
雷萬霆自然死心塌地成了蔣的“依靠”。
當杜聿明在徐州為蔣介石打仗賣命時,蔣介石從小本子上查到了杜母的生日,他立即命令劉峙在徐州舉行儀式,同時又令蔣經國親赴上海,送去了10萬金圓券的壽禮,並且在上海舉行隆重的儀式。這個消息傳到徐州,杜聿明十分吃驚,因為陳誠因病去台灣療養,蔣介石才批5萬!
蔣介石如此厚待杜聿明,無非是視其為戰爭取勝的依靠,讓杜為他拚命死戰而已。
蔣介石對部屬很能具體對待,愛官的給官,愛錢的給錢,愛地盤的給地盤。像陳布雷這樣不愛官、不愛錢的舊知識分子,他又區別對待,在陳布雷50歲生日時,為陳書寫“寧靜致遠,淡泊明誌”八個大字,並附書:“戰時無以祝壽,特書聯語以贈,略表向慕之意也。”
蔣介石這一招起到很好的效果。“寧靜致遠,淡泊明誌”八字出自諸葛孔明的名言,陳布雷接到蔣介石親書的這八個字,感慨萬千。他常說:“蔣先生給我這八個字,使我特別感奮!淡泊為立身之本,寧靜為處世之要,淡泊則與世無爭,寧靜則堅忍不拔,和我平日自勉正直平凡相表裏。能守正,則不致為環境所左右,他物所引誘,自然寧靜;甘平凡,則透徹了解本身之能力誌趣以謀對國家社會做適當的貢獻。”
平平淡淡的八個字,使陳布雷認為蔣介石對他“知其最深”。
陳布雷兢兢業業為蔣效力,在蔣家王朝日落西山時,陳布雷以自殺表示了他對蔣的忠誠。
即使在遺書中陳布雷還說:“布雷追隨二十年,受知深切,任何痛苦均應承擔,以期無負教誨。我心純潔質直,除忠於我公之外,毫無其他私心。”
蔣介石十分重視網羅社會名流,他讚成劉備三顧茅廬得到孔明。
1928年北伐戰爭結束後,蔣介石的親信黃郛向蔣推薦了楊永泰,黃對蔣介石說:“海內有奇才楊暢卿先生,胸羅經綸,足以佐治,凡吾所能者,暢卿無不能;暢卿所能者,有時我還不及,國家大計,望公商之。”
蔣介石立即約見楊永泰,二人縱談國內外形勢,分析統一的謀略,楊洋洋萬言,深得蔣的讚許;蔣則以為遇到了天下奇才,心中暗喜。
蔣請楊作為自己的智囊,楊再三推辭,蔣效法劉玄德三顧茅廬,才請出楊永泰。
楊永泰出任蔣幕僚長,蔣以賓師之禮待之,事無巨細,都與楊相商,言聽計從,二人常常徹夜長談,如晉桓公遇管仲一樣,如魚得水。楊永泰得蔣知遇,十分感激,死心塌地為蔣出謀劃策。
楊永泰的大紅大紫,引起陳立夫係的強烈不滿,陳立夫的“中統”勾結“軍統”將楊槍殺於武漢。
楊永泰臨死之時,左右問其遺囑,楊永泰說:“吾早知必有今日,身已許國,為國而死,去複何恨?所可惜者,有誌未遂。國禍方長耳。”
就這樣,蔣介石籠絡了眾多的人才,眾人成為他發家的重要依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