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獨家特色(3)(2 / 2)

樸三石稱,學校現有800多名學生,其中七成是朝鮮籍,另有三成是韓國籍,也有日本籍學生。大家相處得很好。學校的教育方針一直沒有改變,以身為朝鮮人為榮、教學生在日本生活所必需的能力、與日本人友好相處等。在教學內容上,朝鮮大學校與日本其他大學的授課形式及內容基本相同,不過會包含一些有關“主體思想”的課程。

不過,樸三石表示,在日朝鮮人事實上是一個獨立的群體。大學校的學生沒課時進出學校都是自由的,並沒有把針對某個國家的印象灌輸給學生。學生可以自由通過各種渠道獲得信息,但要從學校學到分析這些信息的基礎能力。他說,在日朝鮮人不像朝鮮國內的人們,他們更加自由獨立,沒有人以舊觀念極端地看待問題。對於他們來講,日本是一起共同生存的社會。而對韓國,他相信南北終有一天會統一。

近些年來,也有不少在日朝鮮人的後代離朝鮮或韓國越來越遠。著名電影導演崔洋一是首個以外國人的身份擔任日本電影導演協會理事長的人。崔洋一出生於朝鮮父親和日本母親結合的家庭,他說,他了解自己的出身及家族曆史,但覺得這不應該是自己生活的全部。他認為盡管自己也應該繼承這段曆史,但與其他許多人一樣,他們隻是一群既複雜又獨立的人群,有很多與其他日本人不同的人生觀而已。

“掉粉”的相撲

但凡談到日本,大家就免不了提到日本的傳統競技項目——相撲。相撲不僅是日本的國技,更是日本傳統文化的印記之一。事實上,即使是被譽為日本國粹的相撲,也是曾經曆過一番起落的。

日本相撲從奈良時代開始興盛,曆經明治時代的灰暗時期後,至昭和時代國粹主義的興起,這項運動又借勢發威。不過,近日路透社的一則報道顯示,日本相撲直線“掉粉”,漸漸失去了人氣。報道指出:“上個月隻有一個人申請參與相撲這項運動的資格測試,而這也意味著,2012年申請加入相撲這個團體的人數隻有56人。這是自從1958年實行每年六場比賽的規定以來,申請者最少的一年。相比申請人數達到頂峰的1992年,即若乃花和貴乃花兄弟使相撲備受關注之時的223人相比,確實有天壤之別。”文中還引述了一位相撲訓練館老板的擔憂:“如果按這樣發展下去,離開的人比新來的人多,到最後也許就沒人留下來了。”

事實證明,日本相撲再一次進入了衰落的時期。那麼,這種衰落的背後到底有著怎樣的原因呢?

首先,日本相撲“掉粉”是因為這塊傳統的領土已經淪陷在外國運動員的勢力下。像若乃花和貴乃花一般的本土相撲精英似乎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外國的相撲力士。如今,被譽為“日本相撲第一人”的白鵬來自蒙古,也是2012年9月之前日本相撲界唯一健在的橫綱(相撲運動員資格的最高級)。之後的另一位蒙古的相撲力士日馬富士的登頂,才成為近五年來產生的唯一一位橫綱。顯然,如果要再次點燃人們對相撲的熱情,日本首先需要的恐怕是一位本土的相撲精英。

其次,日本相撲“掉粉”是因為“相撲有風險,入行需謹慎”。過去,日本社會不乏具有影響力的人給相撲力士錢財,為他們提供不菲的飲食起居。俗話說,十年河東十年河西,風水輪流轉。現在幾乎已經沒有人像過去那樣資助相撲這項運動了,相撲力士的生活不僅不再如從前風光,而且由於飲食作息習慣的畸形不健康,致使相撲運動員的平均壽命隻有56~59歲,遠低於日本國民的平均壽命。此外,相撲師傅虐徒事件被媒體頻頻曝光,不管成功與否,屁股都是要被打得青紅爛紫的。誰還肯送自家孩子去練相撲?

最後,日本相撲“掉粉”也與足球、棒球等運動的傳入和興起有直接的關係。年輕人的心已經被這些看起來更加現代化、國際化的運動所俘虜。而相較於這些“好學易上手”、“不拘小節”的現代運動,傳統的相撲不僅要求運動員有氣力,更加需要嫻熟的技巧。而當代職業的大相撲比賽選手,還必須經過思想修養、飲食、相撲技術、運動醫學、生理學等嚴格的學習訓練。這已經足以嚇跑大多數“怕麻煩”的年輕人了。

也許沒有人能夠預測日本相撲能否再一次興起。但是,如果這樣一種傳統運動逐漸消亡,也會讓許多人不禁扼腕長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