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的期間,我們去了附近另一位老人——阿裏·拉哈巴勒(90歲)老爺爺的家。當時老爺爺正在打磨木材,看到我們便熱情地上來迎接。老爺爺住在罕薩傳統的房屋中。傳統房屋中沒有隔斷牆,所有人都睡在一起。地板上鋪了地毯,房頂正中央有換氣窗口,同時還能有陽光照射進來,冬天可以使用太陽能。這裏的人會把客人請到上座。房間正中間是灶台,灶台上放著厚厚的平底鍋,在烤薄餅chapatti。老爺爺有一個兒子五個女兒,現在和女兒住在一起。
我們正在聊天時,之前在地裏幹農活兒的老奶奶流著汗回來了。因為貧窮,老夫妻倆都得幹活兒不能休息。老爺爺雖然年紀很大了,但幹活兒還是很有勁兒。下地種田、上山放羊、在家院子裏打磨蓋房時需要使用的木材。老爺爺已經年過90,身體看起來不是特別健壯,但他說,可能就是因為即使如此還幹很多活兒,所以才對維持健康起到了幫助作用。
和家人一同享受快樂的日常生活
從拉哈巴勒老爺爺家裏出來,我們再次來到了村中最高齡者Bubul老爺爺的家。這座房子從上麵看像是隻有一層,但是從下麵看是兩層的構造。夏天主要在涼爽的二層度過,冬天則在溫暖的下層度過。老爺爺以前是高中老師,有三個女兒和兩個兒子。夫人在38年前已經去世,現在和大兒子一家住在一起,其他子女也都住在附近。
一聽說從外國來了客人,女兒、兒媳、孫子、外孫都聚集了過來。所有人都很溫順親切,喜歡照相。照相的時候老爺爺給我戴上了一個圓圓的貝雷帽。和其他家一樣,這家人也拿出了紅奶茶、罕薩麵包、杏肉幹、桑葚、核桃、幹葡萄等招待客人。老爺爺早上8點喝奶茶吃薄餅作為早餐,中午12點的午餐是用米或土豆、豆類等做成的傳統食物,下午4點左右喝茶,晚上7點左右再簡單地吃一些作為晚餐。蔬菜和肉都會吃。
老爺爺每天上午都會走到1km以外的寺裏做禮拜,下午在村裏的大樹樹蔭下和朋友們聊天。采訪期間老爺爺一直都坐在床邊上,看起來非常健康。我問他孫女老爺爺的健康秘訣,她回答說:“爺爺的健康秘訣就是隻吃罕薩地區生產的食物,和家人一起快樂地生活。”
采訪期間負責翻譯的孩子們都隻不過才十二三歲,但翻譯的時候一點障礙都沒有,英語非常流暢。我問他們學了多久英語,他們回答說才兩三年。每天學校的課程大概有6個小時,在家再學習3個小時左右,其他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外麵玩兒。他們不像我們一樣還要去英語補習班,但英語說得很好。這應該是多虧了長穀川先生建立的學校。
平均每天攝取1900卡路裏,主食是薄餅
1973年美國哈佛大學的亞曆山大·裏弗博士通過著名雜誌《國家地理》發表的研究結果表示,罕薩人的長壽秘訣是少食。據報道,罕薩人每天大概攝取蛋白質50克、脂肪30克、碳水化合物350克,共約1900卡路裏。這是通常西方人蛋白質攝取量的一半左右,脂肪攝取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如果想順應自然在貧瘠的土地上生存,沒有辦法隻能連吃的都盡可能節省。
在我和妻子在罕薩停留的這一周左右中,沒有一次吃得很豐盛。早上吃傳統食物薄餅和奶茶,中午吃一點罕薩麵包和杏、桑葚,晚上吃極少量的雞肉或傳統食物,這就是全部了,所以夜深的時候總會很餓。
罕薩的老人吃沒有精製過的碳水化合物。食用當地生長的穀物、土豆、菠菜、洋白菜等蔬菜,不愛吃肉。做菜的時候不用油,調料也隻用一點點。因為燃料不足,他們幾乎很少做需要加熱弄熟的食物。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交通不便,這裏一桶燃氣的價格超過8萬元(譯注:約人民幣480元)。因為燃氣如此昂貴,所以做飯的時候大部分都會燒柴火,而且也隻是簡簡單單地把蔬菜放在少量的水裏蓋上鍋蓋稍微煮熟就行。他們幾乎不吃加工食品。
為了殺死蟲害,巴基斯坦政府推薦使用農藥,但這裏絕對不使用任何化學肥料或農藥,因為化學肥料很貴。而且小麥、大麥、蕎麥、高粱等都不會先脫殼,而是囫圇個一起磨成粗麵粉。在保健協會工作的海厄特先生帶我們看了在他家附近閑置的水碓。現在舂米都以轉石磨代替踩水碓了。用白楊樹做成的扇葉在下麵像發動機一樣旋轉。據說已經壞了很久了,想重新修好大概需要16萬元左右(譯注:約人民幣950元)。
當地人作為主食的薄餅的做法是,將粗磨而成的麵粉和成麵團後,做成扁圓形,放在火上烤一小會兒。韓國在食糧不足的時候也曾經把未脫殼的小麥整個粗磨後和成麵團放在米飯上麵一起蒸著吃,當地的薄餅相當於隻是做法變成了在火上烤而已。每次吃飯的時候薄餅都是最基本的食物,必定會上桌。也有不少利用薄餅做的其他食物。Mullida是一種將弄碎的薄餅放在洋蔥和奶酪中再加香菜做成的食物,不太合韓國人的口味。另外,每家都會自己做罕薩麵包吃:在粗麵粉中加入雞蛋、牛奶、杏仁油和酵母,和成麵團後發酵一晚上。洛克爾答烏鬥是在雞肉湯中放入切好的洋蔥和西紅柿,用粗麵粉做的刀削麵等煮成的傳統濃湯。偶爾早上也會吃一種麥片粥,將大麥放在水中煮開後加入牛奶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