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之理雖屢有闡發,但縱橫以觀之,習者芸望明師絕少。那掩關自守者有之;將那精微所在深自秘惜,學子皆不得見;功力所限;對拳理精意管窺蠡測者有之,以此類孔見為據修煉則誤已,倘竟以此傳授則誤人;於拳理懵然不知者亦有之,卻說玄弄虛,言不及義,則更是貽害無窮。
太極拳的創始眾說紛紜,不過現代的太極拳法可說是發源自大陸河南省陳家溝,由明末戰將陳王廷所創,其拳法綜合當時各家之長,並融合太極陰陽法則、吐納氣功與中國經脈之說。《易傳.係辭傳》寫道:“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可說是太極概念最早的詮釋。到了宋代,太極被解釋為宇宙萬物即將湧動變化前的狀態,而一動之後,則形成陰陽兩儀,進而生四象八卦,從此生生不息。太極之概念除中國本地外也影響了東亞某些國家,如韓國的國旗即為“太極旗”,旗幟由白底、青紅圓形太極及四角四卦所組成。太極旗中央太極的青色和紅色分別代表陰和陽、天與地,四角的卦表示陰陽成長。太極旗可說毫無保留透露出韓國深受著中華傳統文化的影響。
陳式太極拳宗師陳公發科、心意六合門宗師胡公耀貞兩位武術大師,以其畢生的精力和智慧體悟和實踐著太極拳之真。馮誌強先生得天獨厚師從兩位大師,將兩位大師的傾授融會貫通,以自身對太極拳的深刻理解,對傳統的陳式太極拳成功地進行了繼承和發展,創立了深刻反映萬物本象的心意混元太極拳(簡稱混元太極拳)。混,取萬物萬象意;元,為初始根本之意。馮先生將自己的真知灼見,貫徹到功法和拳法之中,以造福人類之心,毫無保留地奉獻於世。我們的世界,是運動的世界。億萬年來,自然界中,日經月行,星環辰繞,莫不循圓以為軌道;水滴而形珠,石磨而狀卵,石滾水注,莫不符合圓的規律;**的揚降與走躍,也莫不留下圓弧之軌跡。人類發展了科學技術,而察今日飛機之螺槳,車輛之轉輪;電動之機械,乃至物質之微觀結構,同樣無一脫離圓的運動。直線是無限大的圓之一段,點即是無限小的圓,螺旋則是國與其它因素的合成。圓運動乃是萬物運動的本質,乃是乾坤大道。
人身之陰陽,往往不得其平,則血氣滯而疾病生。作為內功拳,混元太極拳以功為本,為拳為母,以養為主。作為其內功修煉之道,混元功一係列功法疏通經絡、平謐陰陽,培補內氣,增長內功。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周敦頤的“太極”,一方麵回複到將太極說成是氣,另一方麵又提出“太極”本於“無極”,“太極”的“有”產生於無極的“無”。周敦頤的宇宙生成論就是一個從無極至太極,至陰陽、天地,至五行、四時,至萬物的發生形成過程。程頤和程顥則將太極等同於無極,“太極者道也。兩儀者陰陽也。陰陽一道也。太極,無極也”,“散之在理,則有萬殊:統之在道,則無二致”,認為無極、太極、道和理是無二致的。朱熹也將太極說成是理,稱“太極隻是一個理字”;“太極非是別為一物,即陰陽而在陰陽,即五行而在五行,即萬物而在萬物,隻是一個理而已”。同時,朱熹又稱“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後有性。”朱熹的“太極”、“理”和“道”,內涵雖然各有側重,但實際上也是相同的概念。由於朱熹的理學受到官方推崇,宋代以後的儒家哲學中,太極就成為天地萬物的根柢和樞紐,是決定一切和派生一切的精神實體。“太極”成了朱熹理學的基礎。
編輯本段名詞解釋
太極(太極)
1.什麼是太極?所謂太極即是闡明宇宙從無極而太極,以至萬物化生的過程。無極即道,是比太極更加原始更加終極的狀態,《易·係辭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孔穎達疏:“太極謂天地未分之前,元氣混而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2.宋代理學家則認為“太極”即是“理”。《朱子語類》卷七五:“太極隻是一個渾淪底道理,裏麵包含陰陽、剛柔、奇耦,無所不有。”清王夫之《張子正蒙注·太和》:“道者,天地人物之通理,即所謂太極也。”
3.謂天宮,仙界。三國魏阮籍《詠懷》之七二:“時路烏足爭?太極可翱翔。”晉葛洪《抱樸子·吳失》:“園囿擬上林,館第僭太極。”《雲笈七簽》卷八:“太極有元景之王,司攝三天之神仙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