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質疑“前蘇聯”(1 / 1)

一聽到“前蘇聯”三個字,我的忘年之交何大仁教授就氣不打從一處來,大聲牢騷:“什麼‘前蘇聯’?豈有此理,‘蘇聯’就是‘蘇聯’!”

何先生是上個世紀50年代的留蘇學生,對“蘇聯”特有感情。如果按照目前“前蘇聯”的提法,那麼他“留蘇學生”的名分也似乎應該要改稱“前留蘇學生”或“留前蘇學生”,不但名不正,而且言不順,甚至有語病嫌疑。

有人覺得老何的說法有些“愛屋及烏”,我卻不以為然,他的說法固然有個人的感情色彩,但從語言和曆史的基本邏輯稍加分析,還是不無道理的。

“蘇聯”作為俄羅斯和周邊的15個國家結盟的一段曆史已經結束,因為沒有“後蘇聯”的出現,所以在已經結束的“蘇聯”前麵加一個“前”字有多此一舉的高度疑似。例如我們說“前總統”,那麼是成立的,因為勢必已經有了一個“後總統”既新的總統,“一前一後”總關聯嘛。

再舉一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比如說:“‘滿清’和‘民國’是我國的‘前政權’”,這句話在語義上基本上是成立的,因為有了“新中國”的“後政權”的出現。但如果因此就嘮嘮叨叨什麼“前滿清”和“前民國”反而拗口,且多此一舉,“滿清”就是“滿清”,“民國”就是“民國”。如果要加“前”字,是否所有朝代都得“前”一下,“前明”、“前宋”、“前元”……那我們的曆史書豈不‘前’字複‘前’字,滿紙盡是‘前’了。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因此有必要為“蘇聯”正名。至於與“前蘇聯”看似同類的“前南斯拉夫”(簡稱“前南”)則可以另當別論,因為在鐵托的“前南斯拉夫”解體後,一個由“塞爾維亞共和國”和“黑山共和國”組成的“後南斯拉夫”存在過一段曆史時期,根據“瞻前顧後”的原則,“前南”以及由此衍生的諸如“前南問題國際法庭”在邏輯和語義上是站得站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