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知識訓練的最佳時間在大學。
因為這個階段的年輕人既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又有大量時間用於深入學習。
可惜的是,現在很多大學生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社團活動(軟知識)、背單詞過四六級(硬知識),四年熱熱鬧鬧忙活下來,結果連自己專業的學科知識體係都講不清楚,更談不上進入社會後活學活用。
元知識最常見的訓練方法就是寫論文。
寫論文應該是大學生大一就主動去嚐試的行為,而不是等到大四才忙著複製粘貼。大四的畢業論文,導師大都會提供一個範本,你會發現論文大致是如下的結構:綜述問題的背景→提出解決問題的限製因素→討論解決問題的可行方案→對比後決定你的技術路線→設計實驗驗證你的技術路線→依據實驗結果做分析。
仔細看看,和我前麵說的“分析背景→找準問題→提出對策→落實行動→評估效果”是不是有點類似?我的主要工作方法就是在寫研究生論文階段學會的。
知道這個結構並不能幫助你寫出好論文,它沒有任何關於細節的思考,還得掌握一些具體的思考框架。
寫論文常見的思考框架有七種:
1.從局部到整體
發掘局部材料→進行合理歸類→總結宏觀趨勢→再尋求其他局部事實驗證。社會學科裏的田野調查就是一個典型,生物學的物種進化研究也是如此,這也是所謂數學的歸納法。
2.從整體到局部
提出初始假設→解釋真實現象→發現例外事實→修正或推翻初始假設。物理學很多研究都是如此,這也是所謂的數學演繹法。
3.遷移法
把A領域研究方法移植到B研究領域。比如把統計學引入社會學研究,把心理學分析引入社會學演講,把進化論引入心理學研究,等等。
4.對比法
選擇一個或多個觀察維度→設置一係列對比指標→尋找指標數據差異點→解釋造成差異的原因→設計實驗證明自己的假設。管理案例分析中經常用類似的結構。
5.經驗法
選擇一個經驗框架→把采集的事實或數據依據經驗框架分析→得出相關的結論。在管理學科、工科設計行業中,很多論文研究都是依據可靠的經驗框架做出某個具體問題的分析。
6.極限法
設置一個極限環境→推導可能出現的結果→證明假設的合理性或者荒謬性。在邏輯學、經濟學、工程學中,這種方法的運用很常見。比如把手機放在怎樣的極端環境中設計才是安全可靠的。
7.剝筍法
剝筍法是連續深入思考問題最簡單的一個方法,就是對一個問題進行深入探究。
舉個剝筍法的例子,假設要學習一門項目管理的課程,我們來問問看:
(1)什麼是項目?
(2)為什麼項目需要管理?
(3)過去沒有這個項目嗎?
(4)過去的項目管理沒有方法嗎?
(5)現代工業為什麼要發展一個項目管理體係?
(6)這個體係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7)它有了哪些管理方法?
(8)這些方法解決了什麼問題?
(9)有了這些方法,問題就徹底解決了嗎?
(10)現在這個領域的發展趨勢是什麼呢?
剝筍法很直觀地表明學習一門知識應該是“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不帶懷疑和批判的態度去學習是很難學到知識的。
比方說,我在本書中提到元知識,但我並沒有嚴格定義什麼是元知識。假如你看到一個新概念,第一反應是作者對這個概念的定義到底是什麼?行文過程有沒有偷換概念?如果你是這樣讀書,那麼恭喜,說明你養成了質疑問題學習的習慣。
如果你隻滿足於獲得標準答案,就是在培養惰性、依賴性。請務必養成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求學習慣。
有了這些思考問題的框架,我們就能就某個話題進行連續性深入思考。隻要我們認真寫論文,就可以慢慢培養連續思考的能力。
等你到了職場,會發現這種連續思考的能力能讓你在複雜局麵中脫穎而出。
實操訓練
用剝筍法學會質疑
關於批判性思維學習,我推薦一本不錯的入門書《學會提問——批判性思維指南(第十版)》。下麵分享我從這本書裏學到的五個質疑的問題:
1.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2.他觀點中的關鍵詞是什麼含義?(他有解釋嗎?是否在行文中偷換概念?)
3.他對觀點提出了論據嗎?
4.他的論據是可信來源嗎?
5.他從論據到論點的論證符合邏輯嗎?
請你在網絡上找一段最近名人的熱門言論或微博,思考他的話是否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