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會告訴年輕人:走向社會要成功,離不開人脈。一些成功學也打著人脈的幌子招搖撞騙。有的同學說:難道同學們之間的友誼不應該是純潔的嗎?攀關係認老鄉拜兄弟這些庸俗的事情難道是我們應該做的嗎?在大學認識大量的同學就是為了將來可以成為職場的幫手嗎?
在各個社交場合,如果你表現得體,待人一貫真誠熱情,當然能讓同學們對你留下更深刻的印象,這種印象會增進別人和你進一步來往的意願。但這種交往機會要維持下去,要麼雙方有共同興趣,要麼你能成為他的知己,要麼大家能夠一起做點好玩的事情,這樣的關係才能變成人脈。
所以,在大學不要刻意去經營人脈,應該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好。隻要有了一技之長,你在別人眼中就自然擁有了結交的價值。
這說起來似乎很庸俗:要有被別人利用的價值,才會成為別人人脈的一部分。酒桌之交,在一起再多也不過是點頭之交,畢業後再見麵,也不會因為當年在一起喝過酒就應該幫你做點什麼。如果沒有任何一技之長,卻跑去學人家玩人脈,不是遭冷眼就是被人騙。
很多人都主動索取我的聯係方式,無非看重兩點:第一,我能幫他策劃出好的PPT,而PPT是在職場被廣泛應用的溝通工具;第二,我的微博轉發能量不錯,他們希望有一天能借助我的能量製造傳播。沒有這些特長,誰記得我?
不過有很多我不認識的人也在微博@我,希望能借助我的影響力幫助轉發。這樣的朋友中很多都是大學生,甚至很多人留言:秋葉老師,我關注你很久了,求互粉!或者是,秋葉老師,我買了你的書,求互粉!這樣的請求讓我哭笑不得。
結識人脈不是這樣玩啊,親!我倒是有在微博上幫助一個大學生為父捐款。
但凡在微博上有一點影響力的人,經常會遇到有人@你,希望轉發他的微博,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希望你的轉發能給他們帶來捐款。
一開始,很多人都出於同情心熱心轉發,但這樣的事情多了,也就漸漸變得冷漠。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大家發現很多公益微博已經成為濫用同情心的騙局,真假難辨,普通人又沒有時間和能力一一鑒別,隻能選擇視而不見。
2012年,一名北京化工大學的大學生許濤在微博@我,希望我幫助轉發他的救父微博。我注意到這條微博已經被轉發了5000多次,這是很罕見的轉發量。再進去一翻,發現這條微博得到了很多媒體官微和名人的幫助,然後我私信問了他幾個問題,了解下情況,然後幫助他做了轉發。最後這條微博可能達到8000多次轉發,這是一個非常驚人的轉發量。
一條求助微博能否被我轉發,我要考慮三點:
1.能確定內容的真實性。
2.能激發人的情感共鳴。
3.有影響力的大號轉發。
許濤是一名普通大學生,非認證用戶,他的真實性很難直接去驗證,但他非常聰明地通過幾個辦法有效解決了這個問題。
第一是他的微博名稱直接點明自己的高校身份,他的微博叫@北京化工大學許濤,他的個人簡介寫著:
感恩北京《法製晚報》:曾經懷揣科研夢,父患惡疾生變故,網上求助收效微,打工欲賺手術費,後麵直接附上《法製日報》的新聞網址。
在個人簡介直接留《法製日報》的新聞網址是高招,因為媒體是一個公信力很高的信息來源。
另一個細節是他微博留下了博客的地址,真的想幫忙的人,會進入博客去看,一看就會發現許濤非常地用心,定期把幫助過自己的人名單、金額公布,哪怕別人隻捐贈一元錢。
既然那麼多人選擇捐助,那麼這個人的真實性應該高,否則不會那麼多人都上當吧?順便還可以鼓勵大家,既然那麼多人都捐贈了,我也幫一點吧,這就是所謂的從眾效應。
從另外一個角度,這個行為是非常好的一個反饋方式,捐助者未必需要什麼回報,但是看到別人的幫忙,當然會覺得自己做的事情更有成就感。能夠看到反饋的行為往往更容易得到放大或者抵製。假如我不知道我的錢流入哪裏,給誰用,用多少,我是沒有意願捐款的。
除此,許濤的長微博提供了大量的細節,用圖片證實自己的真實性,這些細節有學校班級,診斷報告,村委會證明書,父親病床照片,個人身份證,手機號碼,銀行賬戶,等等。
如果懷疑許濤的人,是很容易通過其中任何一項信息去判斷他是否屬實,如果這麼多信息都沒有引起別人的打假,那麼可信度就會很高。
再來看第二點:內容能否激發人的情感共鳴。
要激發一個人的情感,靠短短的140個字微博一般是很難的,許濤的做法是用長微博。應該說許濤的這篇文字,寫的情真意切,又不乏理性,能激發很多人的同情心,是一篇好求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