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越來越難當了!”

相信這樣的感歎並非個例。至少在我從教十五年中,時常遇到如此糾結乃至不知所措的家長。而我本人,即使身為兒童文學作家、私立小學校長,但作為一個八歲女孩兒的父親,也同樣對這句話深有感觸。

為什麼家長難當?根本來講,是孩子難當。

從大環境來看,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矛盾,功利主義與童年本真的衝突,已是剪不斷、理還亂,令被裹挾於其中的我們不能不迷惘、掙紮,似乎無能為力。

從小氣候來看,學校的實際情況是班額漸大,教師素養參差不齊且壓力倍增,孩子的學業負擔未見減輕,學習興趣又飽受打擊,導致家長對校方不敢寄予厚望,對孩子則又心疼又心急。

從個體情況來看,今日身為父母的我們,同我們的父母相比,在理念上已經更新換代,希望孩子不要走自己的老路,成為幸福的他自己,但總是因為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隱藏於潛意識的傷害而讓我們不得要領,適得其反。

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解:孩子如果在童年沒有接受好的照顧和教育,甚至受到了壓抑和打擊,他長大之後就會做噩夢,甚至可能出現種種精神疾病。

無法想象,如果隨波逐流,我們的孩子在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之後,會是怎樣!

中國教育,難道真的進入了一個全員恐慌的時代嗎?

還是把目光收回來吧,放在當下,放在自己的孩子身上。這不是自私,而是務實。他人的瓦上霜,我們有心無力;自家的門前雪,我們責無旁貸。

至少,請讓我們的孩子幸福。

怎麼做?其實很簡單,就是父母當自強。

是的,推動搖籃的手,就是推動世界的手。“國民的命運,與其說是操在掌權者手中,倒不如說是把握在父母的手中。”父母不僅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更是影響最為深遠的老師。很多情況下,我們會發現孩子越來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沒有哪些孩子會越來越像自己的老師。

“成功的家教造就成功的孩子,失敗的家教造就失敗的孩子”,此言絕非誇大其詞。而實際情況是,我們這些做父母的,多數是經驗主義的父母,是不學習的父母,是被碎片化信息綁架的父母。

你會不知不覺地像你的父母那樣瞪眼睛、掄巴掌,或苦口婆心、聲淚俱下,卻根本不知道尊重和接納是溝通的前提,不知道到底該怎樣“對話”而非教訓,不知道到底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更不知道如何傾聽孩子才肯說。你對孩子的學習無比重視,不許他刷碗洗筷子,不許他玩耍約朋友……你幾乎是一位永不懈怠的監工,但很少自己捧起書本,尤其是捧起講述如何自我成長的書。你和大多數人一樣,習慣拿起手機來“閱讀”,認為自己每天從朋友圈裏就已經讀到了太多教育信息,卻不知道那些碎片化的“閱讀”並非閱讀,你隻是用眼睛看到了,而你的腦海中沒有留下絲毫印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