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陸最長的山脈叫盤龍山,將神州大陸天然的分成兩個部分。直到三百年前,光輝王朝開國大帝,才將這兩個部分合二為一。盤龍山麓以南,都屬於鎮南都督府管轄,論土地麵積足有整個光輝王朝的三分之一。不過由於交通不便,生產相對比較落後,所以人口還不到全國的五分之一。
但自從上代鎮南都督桓易繼位後,雄心勃勃,勵精圖治,把整個南疆治理的井井有條,而且與南蠻各部相處融洽。短短十數年間,便成為光輝王朝四大都督中,實力最強大的都督,麾下精兵十萬眾。
四十多年前,光輝王朝先帝急病駕崩,未曾留下遺旨,導致諸子爭位。桓易借此良機,帶兵入京勤王,擁立年紀最幼小的皇子,也就是時年九歲的雲疆繼承皇位。桓易則以輔國公、大將軍的身份,把握朝政長達七年之久。
可惜人算不如天算,桓易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當初為了好掌握控製,而挑選的幼小皇帝,長大後居然成為光輝王朝的中興之主。雲疆羽翼未豐之時,處處向桓易示弱,並且迎娶其女為皇後,成功的迷惑了桓易。但暗中雲疆不斷培植自己的力量,並且與其他三位都督積極聯係,取得他們的支持。
天佑七年,年僅十六歲的雲疆,在親政大典上,與其餘三位都督突然發難,迫使桓易放棄輔國公及大將軍的職位,退回南疆繼續擔任鎮南都督。桓易回任鎮南都督,憂憤成疾,三年後便飲恨辭世,鎮南都督之職由其子桓帆繼承。
鎮南都督駐防郾城,由於盤龍山脈的阻隔,從這裏出發到明京,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比較遠,從西北秦涼山與盤龍山交界的龍虎關,借道鎮西都督管轄的地區,繞道前往明京。第二條比較近,但卻需要翻越盤龍山,盤龍山綿延千裏,山高路險幾乎不可行,惟獨中部有一處可以通行,當初桓易帶兵入京便是走的這條路。
不過自從桓易被趕出明京後,雲疆便動用十萬軍民,耗時三年,在那裏築起一座雄關,並欽定關名——天門關。天門關顧名思義,修建在盤龍山脈之上,地勢險峻,絕對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想過此關尤比登天還難,號稱天下第一雄關。
天門關建成之後,雲疆仍不滿足,又分別在天門關南北,各修建一座城池。北麵的取名絕南城,南麵的取名迎帝城。單憑這兩座城池的名字,就能明白雲疆的心意。城名“絕南”,表示南方再有人想過來,則是此路不通;城名“迎帝”,則表示皇帝若想去南方,卻可以隨時大駕光臨。這兩城一關,便是明京對針對鎮南都督,以及他麾下十萬大軍的三道防線,其中尤以天門關最為重要。
鎮南都督桓帆此時,卻站在迎帝城的北門,遙望著遠處綿延高聳的山脈,炯炯有神的目光,透露著相當複雜的情感。良久,桓帆將手臂前指,道:“那裏就是天門關吧?”
他身後站著位四十來歲的男人,一身文士青衫,罩著他單薄的身體,在初秋的寒風中,顯得更加蕭瑟。中年文士麵色蠟黃,臉上幾乎沒有餘肉,下巴長著幾根黃須,看上去似乎長期營養不良。手中還握著把不合時宜的折扇,而且為了證明折扇存在的意義,還偶爾會輕輕扇動幾下。
聽到桓易的話,中年文士半閉的雙眼,突然睜開,一雙眸子精光四射,讓整個人都變得精神起來。他繼續搖動著折扇,道:“是的,主公是想發兵馬打下它嗎?”
“現在還不是時候。”桓易歎了口氣,把手臂收了回來,道:“當年此關落成,先父眼看北進無望,悲憤過度,竟吐血而亡。從那一天開始,老夫便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如何攻下此關,以告慰先父。可三十多年過去了,老夫還是隻能站在這裏,仰望那座天下第一雄關。”語氣中說不出的落寞。
中年文士寬慰道:“主公今日能站在迎帝城上,明日就能站在天門關上。屬下堅信,有朝一日,主公還能站在明京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