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小小的蝴蝶,在巴西輕輕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得克薩斯引起一場狂暴的龍卷風。相信大家對洛倫茲(Lorenz)1963年提出的“蝴蝶效應”並不陌生。這已經不僅僅是一個氣象學術語,在經濟學領域甚至哲學領域也同樣有其一席之地。
當年一部同名的電影已經讓世人對它有了更加直觀的感受,甚至後來還拍攝了續集,更可見人們對這個名詞和它的神秘麵紗的青睞。
蝴蝶效應的由來,要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氣象學家洛倫茲的發現談起。1963年冬季的一天,洛倫茲在皇家麥克比型計算機上進行關於天氣預報的計算。為了預報天氣,他用計算機求解仿真地球大氣的13個方程式。為了更細致地考察結果,他把一個中間解取出,提高精度再送回。而當他喝了杯咖啡以後回來再看時竟大吃一驚:本來很小的差異,結果卻偏離了十萬八千裏!計算機沒有毛病,於是洛倫茲認定,他發現了新的現象--“對初始值的極端不穩定性”,即“混沌”,又稱“蝴蝶效應”。
1979年12月,洛倫茲在美國科學促進會的一次講演中正式提出:一隻蝴蝶在巴西扇動翅膀,有可能會在美國的得克薩斯引起一場龍卷風。其原因在於:蝴蝶翅膀的運動,使身邊的空氣係統發生變化,引起微弱氣流的產生,而微弱氣流的產生又會使四周空氣或其他係統產生相應變化,由此引起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係統的極大變化。
他的演講和結論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此以後,“蝴蝶效應”之說就不脛而走了。它之所以令人著迷、令人激動、發人深省,不但在於其大膽的想象力和迷人的美學色彩,更在於其深刻的科學內涵和內在的哲學魅力。
這個著名的效應告訴我們:一件小到自己都不注意的事情和一件大到無窮的事情,看似完全不相關,卻有著緊密的聯係。
要知道,“蝴蝶效應”在經濟學領域的應用是很廣泛的。一個最實用、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備受人們關注的全球經濟危機問題。對於危機產生的最根本原因,大家都不會感覺到陌生,正是由於美國的次貸危機爆發,引發了華爾街金融市場的急劇暴跌,從而影響到歐美、日本甚至中國在內的眾多金融體係的正常運轉,最終金融界的危機又很快蔓延到了實體經濟中,從而導致了大批企業關停倒閉,引發了工人下崗等眾多社會問題。
而歸根結底,美國的次貸危機也是起源於近年來美國政府和民眾崇尚超前消費,以泡沫經濟維持非理性繁榮,加上美聯儲錯誤的利率政策以及寬鬆的監管環境。簡單來說,正是由於美國民眾的嚴重透支信用額度行為導致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這也正是“蝴蝶效應”一個最鮮明的特點: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將會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