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使用暗示的力量(1 / 2)

我個人最喜歡的著名雜技師肖曼·巴納姆有句名言,他在上節目的時候不隻一次地說過,他的節目有每個人都喜歡的成分,所以很受歡迎。人們常常認為一種概括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

人常常迷失在自我當中,很容易受到周圍信息的暗示,並把他人的言行作為自己行動的參照。其實,人在生活中無時無刻不受到他人的影響和暗示。比如,下班時間擁擠的地鐵上,你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張大嘴打了個哈欠,他周圍會有幾個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幾位不打哈欠是因為他們受暗示性不強。哪些人受暗示性強呢?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測試檢查出來。

讓一個人水平伸出雙手,掌心朝上,閉上雙眼。告訴他現在他的左手上係了一個氫氣球,並且不斷向上飄;他的右手上綁了一塊大石頭,向下墜。3分鍾以後,看他雙手之間的差距,距離越大,則暗示性越強。這個小測試看似簡單,但卻是我在全球各地演講時的保留節目,每次在現場進行測試的時候總是會引起人們的喝彩和掌聲。關鍵在於對自願上台的觀眾進行暗示時的語氣和語調,越神秘的氛圍越能體現出效果來。

人很容易受到來自外界信息的暗示,從而出現自我知覺的偏差。這是我們在認識自我的過程中容易受到暗示的例子。

我們認識自己有兩個手段,一個是自我反省;另一個是將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來觀察自己,即借助於外界信息來認識自己。

這種認識帶有很大的暗示性,因為這些描述是一些大眾的、一般的描述,對於一批人都是適應的、正確的,所以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我們都知道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模一樣的樹葉,我們在擁有共性的同時還是一個個有自己獨特個性的個體。因此,在認識我們自己的過程中,可以把那些作為參考,對自己準確的了解還要靠自己和朋友來判斷。

某人到醫院就診,訴說自己如何難受,而且身體日漸消瘦,精神日見頹喪,百藥無效。醫生檢查,發現此人患的是疑病症。後來,一位心理醫生接受了他的求治。醫生對他說:“你患的是某某綜合征。正巧,目前剛試驗成功一種特效藥,專治你這種病症,注射一支,保證3天康複。”打針3天後,求治者果然一身舒坦地出院了。其實,所謂的特效藥,不過是極普通的葡萄糖。真正治好病的,是醫生語言的暗示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在一個戰俘身上做了一個殘酷的實驗:將戰俘四肢捆綁,蒙上雙眼,搬動器具,告訴戰俘現在對他進行抽血。被蒙上雙眼的戰俘隻聽到血滴進器皿的嗒嗒聲。戰俘哀號一陣之後氣絕而終。其實,並沒有抽該戰俘的血,滴血之聲乃是模擬的自來水聲。導致戰俘死亡的,是抽血的暗示:耳聽血滴之聲,想著血液行將流盡。死亡的恐懼,瞬時導致腎上腺素急劇分泌,心血管發生障礙,心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