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聰明人越多,犯錯越愚蠢(1 / 2)

如果經營者肯深思一下,會發現很多企業的規章製度在書麵上都差不多。可是為什麼有的企業效益要好一些,有的要差一些?究其根源就是執行力的好與壞。因此現代企業競爭的焦點,更大程度上是執行力的競爭,是企業之間員工與員工的較量。沒有高素質、高績效的員工,就沒有強大的執行力,企業的發展將會遇到瓶頸,企業的進步將會受到阻礙。

一個偉大的企業,必然與強大的執行力相匹配。製度麵前沒有人特殊,沒有執行力也就沒有企業的成功。

許多企業常常是策略一籮筐,議而不決,光說不練,流於“口號管理”,策略、願景沒有落實到具體的目標、計劃上,也未將目標、執行方法列出時間表,更沒有根據達到的程度訂立賞罰標準。這些公司的管理常常粗而不精,隻是按照一些基本的規章製度大而化之地進行。

這樣的企業,必然患上一種“組織末梢神經麻痹症”,越到執行最關鍵的基層,員工越是對工作拖拖拉拉,習慣了不痛不癢、馬馬虎虎,習慣了得過且過、敷衍了事。他們會私下給自己找理由:“不就是份工作嘛!”一旦形勢所迫必須要認真起來,卻又呆頭呆腦,不知靈活變通。一旦整頓來臨,就像鴕鳥一樣把頭一低;風頭過了,“又是一條好漢”,依然我行我素。這就是公司基層執行力敗落的表征。

還有一些執行力低下的表現,我們早已見怪不怪。比如高層己身不正,雖令不行;管理虎頭蛇尾,不能一以貫之;管理製度常常朝令夕改,員工無所適從,導致真正好的製度也得不到有效執行;製度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或者過於煩瑣,不利於執行,企業每定一個製度就是執行者的一個緊箍咒,增強了執行者的逆反心理;流程過於煩瑣,缺乏科學的考核監督和獎懲製度……就是這些看起來不起眼的行為,導致了很多企業的失敗。

可能也正因為如此,如何將公司的戰略藍圖加以實現,是檢驗一家公司管理能力、成熟度的試金石。打個比方,一家優秀的企業就好比是一台製作精良的機器,一旦接受了輸入的指令就能夠準確無誤地運行,並且產生結果,可能這個結果不是你想要的,但這不是機器的錯誤,而是你輸入指令的問題。這個指令就是戰略,而戰略的執行效果就取決於這台企業機器是否設計精密、結構合理、運轉正常。

關於這一道理,我們心目中一向以嚴謹和守秩序著稱的德國人,曾經給我們演繹了一出匪夷所思的經典案例。每一位經營者在瞠目結舌的同時,都要引以為戒。

2008年9月15日,德國國家發展銀行--一個集中眾多優秀人才的著名組織,在短暫而又異常寶貴的10分鍾裏,發生了戲劇性的一幕:上午10:00,擁有158年曆史的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消息轉瞬間通過電視、廣播和網絡傳遍地球的各個角落。令人驚詫的是,在如此明朗的形勢下,德國國家發展銀行10分鍾之後,居然按照外彙掉期協議,通過計算機自動付款係統,向雷曼兄弟公司即將凍結的銀行賬戶轉入了3億歐元。毫無疑問,3億歐元絕對是肉包子打狗--有去無回。

這個消息曝光之後,自然引起了德國社會各界的震驚。幾乎所有人都認為,這筆損失根本不應發生。因為此前一天,有關雷曼兄弟公司破產的消息已經滿天飛,德國國家發展銀行應該知道交易的巨大風險。隨後,這家銀行被德國媒體指責為“德國最愚蠢的銀行”。

那麼,從10:00到10:10的短短10分鍾,銀行內部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從而導致如此愚蠢的低級錯誤?幾天後,一家受財政部委托的法律事務所,向德國國會和財政部遞交的報告顯示了該銀行人員在這“黃金10分鍾”內忙了些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