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前世今生一相逢(1 / 2)

我國的第一個運輸企業輪船招商局,不久也在美孚洋行旁建立了碼頭,打破了英、日對長沙航運業的壟斷。

由於長沙成為了通商口岸,商業迅速發展起來,因此,在大西門和小西門的這個地段,碼頭一個挨著一個建立起來。

隨著湘江碼頭的繁榮發展,就需要大量的碼頭工人,當然作為城裏人的長沙城居民也隨著逐漸繁榮的長沙城首先富裕了起來,這些人是不屑於成為碼頭工人的,於是碼頭工人的重任就落在了周圍失地的農民和外地逃荒人員。

作為群居動物的人類來到陌生的地方當然是以同鄉為紐帶抱成一團,於是就產生了諸如金家的江西幫、王家的永州幫以及劉家的衡山幫等十幾個大小的幫派,這些幫派和長沙本地的宋家幫一邊與洋人和清廷勾結盤剝碼頭工人,一邊相互大打出手爭奪湘江岸邊的碼頭。

阿衛的名字叫徐衛,輪成分,往上數十八代都是貧雇農,世代為大地主耕作,輪到徐衛的老子那一代連給人種田的機會都沒有了,無奈之下隻得逃荒到省城找條活路。

也許是徐衛的老子徐八斤一家命不該絕,全家逃到長沙的時候正好趕上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中英續議通商行船條約》,英國就在長沙城外湘江的橘子洲上建立了領事館,於是大小的洋行開始在瀕臨湘江的長沙西城門處鱗次櫛比的開業了,繁華的湘江碼頭刺激了對碼頭工人的需求,於是徐八斤就在碼頭上找了一份工作。

得益於老徐家的優良基因,徐八斤身材十分的魁梧,一米八的個頭在這群強健的碼頭工人中也是數得著的,工作量更是普通人的兩倍,雖說每天的工錢需要向保護碼頭的幫派遞交一半的收益,但是除了一日三餐和柴米油鹽等生活用品外還是有所剩餘的。

自從有了閑錢之後,徐八斤的心思也活泛了,自己大字不識一籮筐隻能在碼頭上做苦力,但自己絕不甘心自己的兒子步自己的後塵,於是就有了讓兒子上學的念頭。

長沙的開埠不僅帶來了英國的洋行,也帶來了英國的傳教士,在英國領事館在長沙設立的次年傳教士就在長沙城內建立了一所教會學校。

自從1840年**戰爭以後,英帝國主義就敲開了滿清王朝的大門,於是洋人這個詞彙漸漸地被人們所熟悉,而這些洋人在給中國帶來燒殺搶掠等肉體上痛苦的同時,也想在信仰上改變中國,企圖將基督耶穌變成中國唯一的王和崇拜對象,於是教會學校就出現了。

早期的教會學校一般設在教會裏,規模較小,招生對象大多是窮苦教徒的子弟和無家可歸的乞丐,教學內容隻有小學程度,因缺乏生源,學校不僅免收學費,還提供路費和膳食費,由此可見早期的教會學校更像是慈善學校。

不過隨著第一批教會小學生的畢業就產生了對中學的需求,於是教會學堂又出現了中學,等到長沙開埠的時候教會學堂已經出現了不少的大學。

這時的教會學校不必擔心生源問題了,因為它們是係統傳播與資本主義企業相適應的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的地方,所以也逐漸成為買辦士紳家庭所向往的地方。

隨著教會學堂的生源不斷地增加,資本家的本性就暴露無疑,這些教會學堂開始逐年增加學生的學費,從徐衛1903年進學的每年一兩銀子到現在已經漲到了每年二十塊大洋,於是教會學校從慈善學校變成了貴族學校,也關閉了貧民孩子進入學校的大門。

不過徐衛是一個幸運的孩子,由於徐衛每年考試都能夠得到優異的成績,而且徐衛的英語學習已經達到了日常正常交流的水平,教會學校的校長斯蒂文先生有意將徐衛帶到自己的國家繼續深造,於是就見麵了徐衛的學費。

本來是一件能夠改變徐衛命運的好事,但是就在斯蒂文為徐衛準備留學英國手續的時候卻意外地死於心肌梗塞,新來的校長是一名標準的種族主義者,一直看不起有色人種,更不要說為徐衛辦理留學手續,於是不僅徐衛的留學之旅這樣中斷了,就連徐衛的免費資格也被歧視黃種人的新任校長撤消了,所以徐衛隻能失學了。

然而厄運並沒有就此放過幼小的徐衛,就在斯蒂文先生去世的一個月後,正在碼頭上搬貨的徐八斤卻被碼頭堆積如山的貨物砸在了下麵,當場就斷氣了。

當碼頭上的人抬著徐八斤的屍體來到徐家的時候,徐衛和他的母親才知道自己父親的死訊,還沒等他們撲倒徐八斤的屍體上痛哭流涕,碼頭上的一幫人就直接扔下了徐八斤的屍體,然後讓徐衛和他的母親照價賠償因為徐八斤的血液汙染的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