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被現實牽著鼻子盲目地生活,最終還是要淪為一個凡夫俗子,到了四十歲、五十歲還在為生活奔忙勞碌,不如早一點拋棄對現實和金錢的刻意的潔癖,與金錢交好,理解現實環境,讓自己成為人生的導演——千萬不要懷疑這個飽含智慧的箴言。
生活對誰來講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觀察那些過了三十歲的女人,會發現這種痛苦有一部分源自於對“世俗”的認知太晚。
二十幾歲的女孩喜歡以知識分子自居,茫然地勾畫著自己理想的社會。她們強調“清純”,相信“有情飲水飽”,隨時準備為自己不著邊際的夢想犧牲一切。絕大多數處在這個年齡段的女孩,都隻是順著這種思維,毫無計劃地生活著,雖然身在世俗的世界裏,卻把世俗的意識拋到了九霄雲外。不僅對一些有價值的東西視而不見,比如有錢有能力的老公、豪宅、名車、安定的生活等等,甚至還會鄙視有這種追求的女人虛榮、市儈。
其實,學會世俗,意味著對現實生活抱有誠實的態度。這種態度會讓你意識到,究竟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方式生活才能擁有幸福。既然意識到了幸福,就要朝自己的目標有計劃地前進,而不是想當然地混日子。
二十幾歲正是事業、婚姻、價值觀逐步確立的重要時期,若能早日認清現實,承認世俗的價值,就不必在三十歲甚至年紀更大的時候還在做生活的奴隸。對於二十幾歲的女人來說,有一份體麵的工作、成為有錢人、與帥氣又有多金的男人結婚、擁有健康的身體,這些想法都無可厚非。
許多人認為,重視以上這些現實價值,就不得不拋棄諸如道德倫理、愛情之類的精神價值。其實,這些理想化的念頭太不切實際了。事實上,現實價值和精神介值兩者並不是不能兼容的,恰恰相反,二者不僅可以兼得,甚至還會相互促進,精神價值隻有在現實價值的依托下,才會更牢靠,更有光彩。對於貧窮失學的孩子來說,比起同情和安慰,他們更盼望能有人資助他們上學;對於那些吃飯都成問題的流浪漢,比起自由、民主,他們更歡迎物質上的救助。
做一個能夠認清現實的俗人,絕不意味著放棄自己的理想和社會責任感。那些生活富足的人,已經具備了物質基礎,不僅不用每天為溫飽而傷腦筋,還可以拿出餘錢來幫助別人。她們要追尋的夢想非但不再遙不可及,反而能從身邊觸手可及的地方開始。這樣,魚和熊掌就可以兼得了。
身邊也不是沒有已過不惑之年卻仍然生活得非常精彩的女人。不管自己有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她們肯定早已脫離了單純的想法,而優先融入了“世俗”之中。
與其被現實牽著鼻子盲目地生活,最終還是要淪為一個凡夫俗子,到了四十歲、五十歲還在為生活奔忙勞碌,不如早一點拋棄對現實和金錢的刻意的潔癖,與金錢交好,理解現實環境,讓自己成為人生的導演——千萬不要懷疑這個飽含智慧的箴言。不管怎樣,如果在二十幾歲就學會世俗,你應該為之興奮,因為學會世俗意味著在現實生活壓力下,能夠誠實地麵對,隻有這樣才有可能超脫,讓現實成為有利於自己的工具,幫助自己掌握自己的牛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