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做得精彩也要說得漂亮(1 / 2)

劉勰在《文心雕龍》一書中高度評價過口才的作用:“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春秋時期,毛遂自薦使楚,口若懸河,迫使楚王歃血為盟;戰國時的蘇秦憑借三寸不爛之舌,遊說東方六國,身掛六國帥印,促成合縱抗秦聯盟;三國時諸葛亮出使東吳,舌戰群儒,終於說服吳主孫權和都督周瑜聯劉抗曹,而獲赤壁大捷;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多次在談判桌上,以他那聞名世界的“鐵嘴”挫敗敵手,捍衛了祖國的尊嚴……無數的事實表明,好的說話方式能夠發揮巨大的作用。做得精彩也要說得漂亮,年輕人一定要懂得這一點,注意說話方式和技巧。

“彈性語言”避免“禍從口出”

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有的不看重語言的力量,認為多說話是自找麻煩,沒必要。事實上,在人的一生中,時刻都麵臨著談話,不僅僅是在生活中,在商務、婚姻、戰爭、國際關係等方麵,都存在著語言的空間。如果認識不到這一點,那就要付出代價,為了避免給你的生活帶來諸多麻煩,有時候需要用彈性語言來化解禍端。

有這樣一個善於閃躲質問的人,他回避問題的本領簡直讓人叫絕。例如,如果有人問他:“你可曾讀過《堂吉珂德》?”他會回答:“最近不曾。”其實他根本沒讀過,然而誰會殺風景地去破壞融洽的談話氣氛呢?

還有一次,有人問他可曾讀過但丁《神曲》中的《地獄篇》,他回答:“英文本沒讀過。”旁人不禁肅然起敬。他這句百分之百的真話會讓人產生兩種誤解:他讀過這詩篇,他精通14世紀的意大利文;他是文學純粹主義者,不屑讀翻譯本。真高明。

毫無疑問,這個人是個說話高手,他正是利用了彈性語言的妙處為自己成功消除了對方的疑問。

在生活中還常常會出現這樣一種情況,正麵回答別人的問題不行,反麵回答對己也不利,不回答根本就做不到。麵對這種讓人頗傷腦筋的問題,最佳的辦法便是采取迂回戰術,讓語言保持適當的彈性,使別人的問題有如打在海綿上一樣。這是一種高超的說話技巧,有心的年輕人可以嚐試在現實生活中應用。

大家都知道一個人如果吃得不衛生,便極可能生病,這叫做“病從口入”。與之相對應的是,一個人如果說話不注意分寸,不懂得技巧,便極有可能得罪別人而遭殃,這就叫做“禍從口出”。想要避免“禍從口出”並不難,關鍵還在於讓語言保持一定的彈性。

有這樣一則寓言故事:

百獸之王的獅子想吃其他獸類,但得有借口。於是張開大口讓百獸聞自己的嘴巴是香還是臭。首先是狗熊,它聞後如實地說:“有股肉的腥臭味。”

獅子怒道:“你不尊重我,留你何用!”於是將狗熊吃掉了。

第二天,輪到猴子來聞。鑒於頭天狗熊的教訓,它乖巧地說:“喲,好一股肉的清香味啊!”

獅子又怒道:“你溜須拍馬,留你何用!”又將猴子吃掉了。

第三天,輪到兔子來聞。它知道,說臭要被吃掉,說香也要被吃掉,於是它湊到獅子嘴邊,故意聞得十分認真,卻老不開口說話。

獅子急了,催它快說。

它便說道:“報告大王,我昨晚受了風寒,感冒鼻塞,聞了這麼久,實在聞不出是臭還是香。等我好了,鼻子通了,再來聞吧。”獅子無奈,隻好放了兔子。

兔子在這裏巧妙地回避了獅子所提出的問題,而用“無可奉告”來表明自己的態度,這種走“第三條”道路的方法,實在是它求得生存機會的唯一出路。

另外,當你想指出別人某些缺點的時候,最好不要直接說出來,而要避開問題的關鍵,換一種方式來表達。

巧妙回避不宜直言的問題,還有很多種不同的方式,你可以采用類比的方式,借助事實說話,也可以含糊其辭,在一些不必要、不可能或不便於把話說得太實、太死的時候,利用“模糊”語言讓你的表意更有“彈性”。這樣就會讓別人的問題猶如打在海綿上一樣,瞬間失去衝擊力。這種說話的技巧如若合理運用,便能化解生活中的許多煩惱和尷尬,也能將即將到來的禍端化解於無形。

讓你的語言充滿魔力

這是一個開放的年代,世界這個舞台是大家的,每個人都有機會展示自己。當眾演講就是一個很普遍的方式。當你有一個當眾演講的機會時,要運用口語化為自己的演講增添魅力。按說,當眾講話主要是口語表達,語言的口語化本該不成問題。但由於當眾講話總要比一般的隨意交談或在非正式場合的說話更規範、文雅和生動,也由於許多人在準備稿子的時候常常要堆砌辭藻、雕章琢句或摘抄報章,還以為是講求文采,這就容易使演講的語言“文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