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技術還可以越來越方便地統計溫度、壓力、濕度、亮度、粉塵顆粒等信息,從而積累大量的數據,用於分析人們在不同條件下的行為變化。比如,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5.64億人,普及率為42.1%,較2011年底提升3.8%;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4.2億人,較上年底增加約6440萬人;2012年70.6%的網民通過台式電腦上網,相比上年底下降了近3個百分點;手機上網的比例保持較快增速,從69.3%上升至74.5%。另外,百度也通過統計顯示,2012年網民上網活躍時間依次為:20:00—21:00(6.53%)、21:00—22:00(6.44%)、16:00—17:00(6.20%)、19:00—20:00(6.13%)、15:00—16:00(6.09%)。晚飯後的3個小時(19:00—22:00)依然是網民最活躍的時間段。大數據現在也成為另一種概念,也就是用大量的數據信息進行統計,從看似沒有關聯的事物中獲取有價值的規律。
近期有報道稱,一個專業人士專門應聘上海均價4萬元高檔小區的物業管理,自己配了掃描槍,每天盯著小區的垃圾堆,看見有條形碼就掃描,晚上回家把數據整理出來,從而了解這小區的業主喝什麼水、吃什麼油、買什麼衣服,等等。於是,整個小區的消費品類偏好和品牌偏好就一清二楚,然後形成係統報告賣給大公司。京東商城的老總劉強東通過統計發現:隻有女性用戶超過一半,你才有機會賺錢。秘密在於,男人買的東西都是毛利率“超低”的產品,而女人不同,比如服裝、鞋帽、家居和化妝品等都是高毛利的。他表示:“我們希望做的是一個大型綜合購物平台。如果這麼一個平台隻有男人,沒有女人,這個平台是有缺陷的。”數據時代將是一場關於生活、工作與思維的大變革。
作為企業管理者,應該擁有一雙能夠看穿數據的慧眼。數據時代對商業模式的衝擊,將直接改變企業運營的思考方法、策略製定和衡量標準。不過,企業運營的核心巋然不動,那就是洞察客戶的欲望和需求(意識到和未意識到的),傳遞給他最合適的解決方案,以此創造價值。而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無疑能幫助我們更加接近營銷目標的完美實現。營銷的大數據思維,也就是“向數據中求答案”。
管理者必備的數據運用能力人的經驗和感覺會出現偏差,在這個大數據時代,無論做什麼工作,管理者都需要學會用數據來管理工作,而不是憑感覺。不少中國企業一天天發展壯大,逐漸從中小企業進入大型企業的行列。這個時候的中國企業在管理上正逐漸走向規模化發展的階段,很多企業都迫切需要在一些方麵得到提升。比如,如何複製和擴大規模,如何提升執行力,如何建立企業文化,等等。而幾乎所有這些問題,歸根結底都可以從數量化思維之中找到答案。管理者每天需要分析庫存數據、財務數據、產品數據、售後數據……企業每天也得從重視數據管理開始,要經常檢視企業的庫存是否合理、財務是否健康、銷售網絡是否正常、生產流程是否順利、售後網絡是否完善,等等。根據這些數據,管理者才能更清楚現狀,做出正確的決策,企業從而得以良性發展。關於管理定義的描述很多,但是各種不同的定義大都離不開“目標”二字,管理就是相對於目標而言的。目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目標到底是什麼呢?
用數據明確方向目標可以理解為“目的”的數量化標準。“目的”可以定義為一個公司的願景或一個人的夢想。比如,成為一個全球領先的谘詢企業,成為一個成功的學者。而目標是“目的”的標尺,必須用數據定義出“目的”的範圍和程度。比如,你可以設定成為一個全球領先的谘詢企業,需要10億美元的銷售額,在全球同類公司中排名前5位;成為一個成功的學者,則需要出版10部專著,於核心期刊發表100篇論文,以及在10所國內知名大學任教。目標是員工努力的方向。但如果管理者隻用一句“把這項工作做好”來對員工下達指示,就會讓員工失去方向,不知所措。因為“做好”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做到什麼程度是“做好”,什麼時間完成是“做好”,不是每個員工都那麼有悟性,能夠自己領會和把握的。即使有悟性的員工,也大都是根據經驗揣測領導的要求是什麼,但揣測是很可能出現偏差的。在製定目標時管理者經常用的SMART原則,其最重要的M(measurable)代表可度量,指績效指標是數量化或行為化的,驗證這些績效指標的數據或信息是可以獲得的。在中國企業的管理中,M往往是其弱項。我們經常聽到管理者說“盡快做好”“盡最大努力”“發揚團隊精神”“快去看一下”之類模糊的話,其實這些都不是科學的表述方式。“盡快做好”,用多長時間完成才算是“快”,員工和管理者對此往往會有不同的理解。“為老員工安排進一步的培訓”這肯定不是一個明確的、清晰的、可度量的目標。如果讓下屬根據自己的揣測去執行,結果很可能和領導的初衷距離很遠。最後,領導不滿意,員工很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