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沼氣發酵,可以下這樣的定義:它是一個生物的過程,其中有機物質在無氧的情況下,經嫌氣性細菌的作用,被轉變成甲烷和二氧化碳氣體。
自然界的植物不斷吸收太陽輻射的能量,借助於葉綠素,將二氧化碳和水經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質,從而把太陽能儲備起來。動物吃了植物以後,約有一半的能量又隨糞便排泄出體外。沼氣就是利用人畜糞便、動植物遺體的生物能轉換而得到的可燃氣體。
人的糞便、動植物遺體,以及其他一些有機物質怎樣轉變成可燃氣體——沼氣的呢?糞便等有機物質必須經發酵過程,才能得到沼氣。沼氣發酵過程,大體上要經過三個階段。
1.液化階段。一些微生物的胞外酶,如纖維素酶、澱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等,對有機物質進行體外酶解,將多糖水解成單糖或二糖,將蛋白質分解成多肽和氨基酸,將脂肪分解成甘油和脂肪酸。通過酶解,固體有機物轉化成為可溶於水的物質。這些液化產物可以進入微生物細胞,並參與微生物細胞內的生物化學反應。這就是第一階段。
2.產酸階段。上麵說的這些液化產物進入微生物細胞後,在胞內酶的作用下,進一步轉化成小分子化合物,如低級脂肪酸、醇等。其中主要是揮發酸,包括乙酸、丙酸和丁酸,乙酸比例最多,約占80%。這是第二階段。液化階段和產酸階段,是一個連續反應過程,統稱為不產甲烷階段。
3.產甲烷階段。將第二階段的產物,進一步轉化為甲烷和二氧化碳。在這個階段中,產氨細菌大量活動,從而使氨態氮濃度增加,氧化還原反應降低,為甲烷細菌提供了適宜的環境,甲烷細菌的數量大大增加,開始大量產生甲烷。這是沼氣發酵的最後階段。
人工製取沼氣,最關鍵的問題是創造一個適合沼氣細菌進行正常生命活動,包括沼氣細菌的生長、發育、繁殖、代謝等所需要的基本條件,如溫度、濕度、酸度等,所以,沼氣發酵是在特定的沼氣池中進行的。
沼氣發酵過程管理在沼氣製取過程中,除了科學地控製溫度、選取原料、投料,清除阻害物質外,還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必須做到幹物質和水的比例要適當。產生沼氣的原料必須有適量的水分才有利於沼氣的形成。這是由於沼氣細菌吸收養分,排泄廢物和進行其他生命活動,都需要有適當的水分。但是如果原料中幹物質含量過少,也會使發酵原料汙泥濃度相對減少,產氣率降低,不能充分發揮發酵池的作用;而如果幹物質含量過多,則會造成攪拌和進料困難,還會造成毒性物質濃度過高。實踐表明,原料的幹物質含量以5%~8%最為適宜,幹物質含量低於1%時,用通常的方法很難使其發酵。發酵濃度夏天可以小一些,冬天可以大一些。目前農村沼氣池發酵液的濃度一般都不夠,這是影響沼氣產量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農作物秸稈必須先經過堆漚才能入池。麥稈、稻草、玉米稈等,表皮上有一層蠟質,如果不作堆漚處理就入池,水分不易透過蠟質層進入秸稈內部,纖維素很難腐爛分解,不能被甲烷細菌利用,而且會浮在液麵形成結殼。經過堆漚的秸稈,表層蠟質受到破壞,可以加快纖維素的腐爛,增加了原料與沼氣細菌的接觸麵,使細菌生長旺盛,有利於成氣。堆漚方法:將秸稈鍘短,分層堆製,潑些人畜糞尿、沼氣糞水或汙泥等,夏天堆漚7~10天,冬天堆漚30天左右就可以了。
第三,控製酸堿度(pH值)。沼氣發酵液的酸堿度,對沼氣細菌的活性有很大影響,可以影響沼氣的產量和質量(甲烷含量)。實踐得知,沼氣發酵最適宜的pH值是6.8~72,即在中性範圍內合適。農村的家庭用小沼氣池,通常將混合原料入池發酵,原料中既有易於偏酸的物質(如秸稈、青雜草等),又有易於偏堿的物質(如人糞尿),因而在發酵的全過程中不需再用酸、堿調節pH值。
第四,攪拌。沼氣細菌與物料均勻接觸才能保證正常發酵。在無攪拌的發酵池中,發酵料分成三層:上麵是浮渣層,物料多,菌種少,pH值較低,浮渣層厚而堅固,有機物料聚集於此,得不到應有的消化;中間是物料稀、菌種少的溶液層;下麵是沉積物層,菌種多,物料也多,是產生沼氣的主要部位,但由於低層的水壓較高,所產沼氣在較高壓力下溶解於發酵液中,不易釋放出來,影響進一步發酵,此時各層溫度不同,上下溫差往往超過3℃,對甲烷細菌有刺激作用。所以經常攪拌沼氣池內的發酵液很有好處。
第五,勤進料,勤出料。每隔7天左右進出料一次。加料時應先出料,後進料,原則上要做到出多少,進多少,以保持儲氣間容積的相對穩定。
第十節 沼氣池有哪些類型
沼氣池的種類很多:水壓式沼氣池、浮罩式沼氣池、塑料沼氣池等。
1.水壓式沼氣池
沼氣發酵池是製取沼氣的最基礎的設備,目前已有很多類型的發酵池,例如水壓式沼氣池、浮動氣罩式沼氣池、塑料薄膜氣袋式沼氣池等。我國沼氣池的建設達到了相當的科學水平,以結構簡單、造價低廉在世界上處於第一位。
我國從20世紀30年代就開始研究水壓式沼氣,是該領域發展較早的國家,所以世界上將這種沼氣池結構稱為“中國式沼氣池”。這種沼氣池數量居世界之最,這項技術已為第三世界國家所采用。近20年來,經過反複研究改進,一般認為,以“圓、小、淺”(圓柱形、小型、淺池)為主要特點,直管進料、活動蓋的“中國式”水壓式沼氣池,比較適合在各國農村廣泛使用。
水壓式沼氣池的形式很多。例如,按水壓箱的布置可分為頂反式和側反式;按池的幾何形狀可分為圓柱形、長方形、球形、橢球形等。經過實踐,“圓、小、淺”沼氣池的優點較多,應用比較廣泛。這種沼氣池是由發酵間和儲氣間兩部分組成,以發酵液液麵為界,上部為儲氣間,下部為發酵間。隨著發酵間不斷產生沼氣,儲氣間的沼氣密度便相應地增大,使氣壓上升,同時把發酵料液擠向水壓箱和使發酵間與水壓箱的液麵出現位差,這個液位差,就是儲氣間的沼氣壓力,兩者處於動平衡狀態。這種過程叫做“氣壓水”。
當使用沼氣時,沼氣逐漸輸出池外,池內氣壓慢慢減小,水壓箱的料液又流回發酵間,使液位差維持新的平衡。這個過程就叫“水壓氣”。如此不斷地產氣、用氣,沼氣池內外的液位差不斷地變化,這就是水壓式沼氣池的基本工作原理。
從技術上來說,它具有結構緊湊的特點,發酵與儲氣合成一體,利用液位差調節沼氣的壓力,使輸氣和用氣方便,造價比其他沼氣池便宜。
水壓式沼氣池,一般用水泥建造池子,所以農村中又通俗地叫它為“水泥沼氣池”,這樣可以區別以其他材料為主建造的沼氣池。
水壓式沼氣池也存在著一些缺點,如土方開挖量大,施工技術要求高,出料比較困難,產氣率偏低,一般產氣率為10%~15%,寒冷地區越冬困難。我國的一些農村把水壓式沼池建成的“三結合”的沼氣係統,即把沼氣池、豬圈、廁所三者建在一起,充分利用人畜糞便,自動入池,源源不斷地補充發酵原料。
2.浮罩式沼氣池
浮罩式沼氣池在印度建造得比較多,最簡單的一種是發酵池與氣罩一體化。基礎池底用混凝土澆製而成,兩側為進料管和出料管,池體呈圓柱狀。浮罩大多數用鋼材製成,或用薄殼水泥構件。發酵池產生沼氣後,慢慢將浮罩頂起,並依靠浮罩的自身重力,使氣室產生一定的壓力,便於沼氣輸出。
這種沼氣池可以一次性投料,也可以連續投料,它的特點是所產沼氣壓力比較均勻。印度多采用植物性垃圾和牲畜糞便為發酵料,實際上是屬於幹發酵工藝,產氣率比較高。近年來,我國也在推廣幹發酵方法,並在水壓式沼氣池的基礎上,建造起分離式浮罩沼氣池,它的發酵間與水壓式沼氣池相仿,但盡可能縮小儲氣間體積,然後另做一個浮罩氣室,用管道把兩部分連接起來。這種結構特別適合大型沼氣池。可避免儲氣間漏氣,並獲得穩定壓力的沼氣,對多用戶集體供氣非常方便和有利。
這種沼氣池的優點是能充分利用發酵池容積,壓力小而穩定,防漏問題較易解決。由於池和罩是互不相連的兩部分,因此沒有頂蓋工程,舊有的糞池隻要稍加改造,加上浮動氣罩就可以成為沼氣池,管理也比較方便。
這種沼氣池的主要缺點是建造浮動氣罩的材料不易解決,至今還未找到既便宜又堅固、能在農村普遍使用的浮動氣罩的建造材料,目前采用的是鋼絲水泥罩、陶缸、硬塑料板罩、鋼板罩、廢汽油桶等。
3.塑料沼氣池
20世紀70年代,我國台灣省研製了一種紅泥塑料,並開始用於沼氣發酵池方麵。這種紅泥塑料,實際上是一種改性聚氯乙烯塑料,在煉製過程中添加了鋁廠廢渣——紅泥和適量的抗老化劑等,使塑料的強度和壽命大大增加,而且成本比較低廉。這種材料後來被大量生產,除用於沼氣池外,還用於太陽能的利用、建築、家具等許多地方。
煉鋁後的殘餘物經過篩分、幹燥和細磨後,就得到合格的紅泥粉。然後與聚氯乙烯樹脂及各種添加助劑一起製成紅泥塑料沼氣池膜體。以上生產過程可在塑料加工廠進行,也可在建沼氣池的附近建紅泥塑料廠進行生產。
近幾年來,在我國的遼寧、湖南、四川、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先後生產了紅泥塑料,有紫紅色的,也有灰色、黑色的。加工成的沼氣池,有半塑式的和全塑式的,還有用塑料軟板製成的整體式塑料沼氣池。一般使用效果較好,產氣率普遍比水壓式沼氣池高,而且出料方便,施工容易,造價也較低,使用壽命可在3~5年,紅泥塑料膜可以更換回收。
紅泥塑料膜還可以用於改造舊式水泥沼氣池。我國推廣農村沼氣的初期,曾用紅泥塑料膜改修水壓式沼氣池。
此外,紅泥塑料膜還能用以做成儲氣袋,將沼氣儲存起來使用。特別是當夏天產氣多的時候,有的家庭沼氣往往用不完,也可儲存起來作動力用。
那些用氣不多的用戶,或者臨時性用戶,可以采用袋式沼氣池,這就是把紅泥塑料做成口袋式,裝進高發酵料(牛、馬糞等),安上輸氣管,紮緊袋口,即可像石油氣液化罐一樣提供燃料氣。發酵完以後,將沼氣渣水倒出作肥料,重新換上新料。這種袋式沼氣池,對遊動牧民十分方便。但目前還在試驗中,關鍵是要提高塑料袋的拉伸強度和氣密性(即密封性)。並選擇較好的修補膠,以適應用戶維修的需要。
紅泥塑料膜潛在的更大用途是作為城市垃圾處理的覆蓋膜。它可以將大量的有機垃圾包裹起來,進行厭氧發酵產生沼氣供民用,同時縮小垃圾的體積,便於進一步處理,以保護環境不受汙染。
紅泥塑料沼氣池為什麼產氣率高呢?這是因為紅泥塑料是一種深色塑料,可以直接吸收太陽能的輻射,利用太陽能加溫,使發酵間處於較高的溫度,有利於甲烷菌的活動。當然,也由於塑料的氣密性好,沼氣池漏氣少。
第十一節 什麼是氫能
400多年前,瑞士科學家巴拉塞爾把鐵片放進硫酸中,發現放出許多氣泡。當時,人們並不知道這種氣體。1776年,英國化學家卡文迪許對這種氣體發生了興趣,並發現它非常輕,隻有同體積空氣的6.9%,與此同時他還發現這種氣體和空氣混合後,一點火就會發生爆炸,以後又在器具上發現留有小水珠,反複試驗後,他得出水是這種可燃氣體和氧的化合物的結論。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經過詳盡研究,於1783年正式把這種物質取名為氫。
氫氣一誕生,它的“才華”就初步展現出來了。氫最初的用途是法國化學家布拉克於1780年,把氫氣注入豬的膀胱中,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最原始的氫氣球。俄國著名學者門捷列夫於1869年,整理出化學元素周期表,赫然位列第一的就是氫元素。此後從氫出發,尋找其與其他元素之間的關係,這就為眾多元素的發現打下了基礎,從此人們對氫的研究和利用就更科學化了。
氫是位於元素周期表之首,原子序數為1,在常溫常壓下為氣態,在超低溫高壓下又可成為液態。作為能源,氫有以下特點:
1.所有元素中,氫重量最輕。在標準狀態下,它的密度為8.99千克每立方米;在-252.7℃時,可成為液體,壓力若將增大到數百個大氣壓時,液氫又可變成金屬氫。
2.所有氣體中,氫氣的導熱性最好。氫氣的導熱係數是大多數氣體的10倍,因此氫在能源工業中是極好的傳熱載體。
3.氫是自然界中存在最普遍的元素。除空氣中含有氫氣外,它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於水中,而水是地球上分布最廣的物質,因此它構成了宇宙質量的75%,據估計,如果把海水中的氫全部提取出來,它所產生的熱量是現在地球上所有化石燃料放出的熱量的9000倍。
4.氫的發熱值高。除核燃料外,氫的發熱值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最高的,為142351千焦/千克,是汽油發熱值的3倍。
5.氫燃燒性能好,點燃快。氫與空氣混合時有很大的可燃範圍,而且燃點高,燃燒速度快。
6.燃燒時最清潔。氫並沒有毒,與其他燃料相比,氫燃燒除生成水和少量氮化氫外不產生汙染環境的物質。少量的氮化氫經有效處理也不會汙染環境,而且燃燒生成的水還可繼續製氫,反複循環使用。
7.氫能利用的形式多。氫,既可以通過燃燒產生熱能,在熱力發動機中產生機械功,又可作能源材料用於燃料電池,或轉換成固態氫作為結構材料。用氫氣代替煤和石油不需對現有的技術設備作重大的改進,隻需對現有的內燃機稍加改裝便可使用。
8.氫的第三種形態金屬——氫化物。氫,可以以氣態、液態或固態金屬氫化物的形式出現,它能適應貯運及多種應用環境的不同要求。
這一係列的特點得出氫是一種理想的新的能源。
全世界在20世紀70年代初,麵臨著嚴重的能源危機。人們便把燃燒值巨大的氫作為首選能源。如今,許多科學家認為,氫有可能在世界能源舞台上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二次能源。法國偉大的科幻小說家朱利·凡爾納於1870年在他的著作《神秘島》中大加讚賞氫作為燃料的優點,並寫出了他的預言即氫是未來的能源,是理想的燃料。如今,這美好的幻想正一步步地變成現實。
第十二節 氫能能用於發電嗎
利用氫能發電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組成氫氧發電機組,采用火箭型的內燃發動機,構成常規電網的調峰電站。因為這種發電機組開停方便,在電網低負荷時還可吸收多餘的電來進行電解水,生產氫和氧,到高峰負荷時再用所得的氫和氧燃燒發電,使電網得到調節。氫氧發電機組也可同磁流體發電聯合,並利用液氫冷卻發電裝置,以提高機組功率。
另一種是利用氫能發電,就是將氫作為燃料,通過燃料電池發電。以氫作為燃料比任何其他燃料更適用於燃料電池,也可簡化燃料電池。因為燃料電池的基本原理就是水電解的逆反應。20世紀70年代以來,各種燃料電池技術發展迅速,第一代磷酸鹽型的燃料電池早已商業化運行,日本已建有4500千瓦和11000千瓦的實用電站,發電成本快接近常規火電。第二代融熔碳酸鹽型燃料電池也基本過關,已有10千瓦級小型發電裝置,效率已達55%,發電成本也與第一代差不多。第三代固體氧化物型燃料電池,發電效率可達60%,發電成本可望更低,目前正在加緊研究。
燃氫的燃料電池,從技術上不會比以上幾種類型的燃料電池難,隻要解決廉價製氫問題,即可在上述燃料電池的基礎上順利過渡。因此,許多國家都把燃料電池大發展的希望寄托在氫燃料電池上。燃料電池不僅可以用在建立發電站,也可作為車船等移動交通工具的動力,更可廣泛用於工程所需的移動電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