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謀利先謀勢,做大事要拿大資源(4)(3 / 3)

因此,謀利先謀勢,做大事要拿大資源,是官商的第一要義。

為母求匾額:即盡孝又謀勢

苦心經營數十載,胡雪岩最終功成名就,名利雙收,達到了人生的頂峰。朝廷特賜他一件眾人可望不可即的黃馬褂,真是風光無限。在眾人看來,他應該心滿意足了。

胡雪岩卻不這麼認為,雖然自己名聲顯赫,但含辛茹苦把自己拉扯大的母親卻默默無聞,因此他尋思給母親求個誥命夫人的封號,以表孝心。

都說有錢好辦事,但是有些事情並不是錢能辦到的。就說為母親求封號這件事,再有錢也是徒然,還得一個人答應了才算。這個人就是慈禧太後。因為隻有慈禧太後同意了,這件事才算辦成了,這就是我們說的官方認證。

困難不少,幫忙的也不少。胡雪岩如今也是錢勢雙收,就連一向排擠他的李鴻章都出來為他說話,真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李鴻章見胡雪岩幫左宗棠籌集了無數的錢款糧歀,自己處處受壓,早就有心跟拉攏他,這次就想借機送給他一個大人情,以後來往也有緣由。如意算盤打好了,李鴻章就上朝奏請慈禧太後,可是自己近來沒什麼功績,慈禧太後並不買賬,理由是胡雪岩的官銜資格不夠,李鴻章隻好知難而退。

胡雪岩就想到了左宗棠。左宗棠眼下正是慈禧太後跟前的紅人,深得信任,加上自己替他做了這麼多事,求他幫忙再好不過。

弄明白胡雪岩的意思,左宗棠不好推脫。幾番琢磨,他想出了一個妙計。慈禧太後正想“垂簾聽政”,隻是擔心親生兒子不肯順從自己的做法,正愁沒有一個可遵母命的好“教材”。左宗棠就讓胡雪岩把母親做過的善事全部列舉出來,寫成條陳。然後細心整理,自己上報給朝廷。胡雪岩立馬行動,將以前奉母命捐贈的棉衣、糧米、銀兩等數字一一列出,連做善事的日期、內容都詳細記錄。左宗棠並不急於爭取,而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旁敲側擊。隻說胡雪岩是個孝順之人,尤其強調胡雪岩行善是他恪遵母命的結果。待時機成熟,才懇請賜其母金太夫人匾額,以彰顯賢母令子之風。

左宗棠這件事辦得很漂亮,他本來跟胡雪岩來往頻繁,卻說自己跟他並不熟,隻是幾次交談發現他的善舉,深為感動,這種旁敲側擊的方法運用得很到位,真是高明。

不出所料,“恪遵母命所為”,這句話一下就打動了慈禧的心,有胡雪岩恪遵母命的事實鋪墊,她“垂簾聽政”就有托詞了。她決定借此機會大加弘揚,好好開導一下“不聽話”的同治皇帝。高興之餘,慈禧親筆書寫了“淑德彰聞”四個大字。一塊紅底金字匾額送到了杭州胡府,胡雪岩滿心歡喜。

紅頂商人胡雪岩能夠在商場叱吒風雲,固然與其自身能力分不開,更重要的一點在於他懂得借勢之道。因為左宗棠的幫助,他不僅為母親求得了一品夫人的封號,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自己在朝廷中的地位,既謀利又謀勢,一舉兩得。這種高明的手法,張之洞也運用自如。

晚清名臣張之洞就任山西巡撫時,泰裕票號的孔老板表示要送一萬兩銀子給他。張之洞當時婉言謝絕了孔老板的好意。可是當他考察了當地的情況之後,決心鏟除山西的罌粟,讓百姓重新種植莊稼。改種莊稼需要一筆資費,但山西連年幹旱、歉收,加上貪官汙吏的中飽私囊,拿不出救濟款發放給老百姓。這時,他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孔老板。

他想,如果說服孔老板把銀子捐出來,為山西的百姓做善事,以銀子換美名,他或許會同意。經過商談,孔老板表示願意捐出五萬兩銀子,但必須滿足他的兩個條件:一是讓張之洞為他的票號題寫一塊“天下第一誠信票號”的匾,二是要捐個候補道台的官銜。

剛開始張之洞覺得孔老板的這兩個條件都不能答應,因為自己對他的票號一無所知,又怎麼能說它是天下第一誠信票號呢?第二他認為捐官是一樁擾亂吏治的大壞事。可是不答應他,那麼又到哪裏去弄五萬兩銀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