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望所歸的時候,胡雪岩出其不意,選擇了大源錢莊。很多人都大跌眼鏡,猜不出胡雪岩賣的什麼藥。麵對突如其來的肥肉,大源錢莊的老板孫德慶更是喜出望外。這麼大一筆生意,好處自然不必多說,因此他死心塌地地支持阜康。
出其不意,正是胡雪岩與眾不同之處。在他看來,這麼好的一次機會,獲利當然是必然的,但是如果能借機壯大自己的生意隊伍,結交新的生意夥伴,自己的錢莊在同行中的勢力就會不斷擴大,勢力起來了,利益自然會隨之而來。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胡雪岩做生意並不是簡單的賺錢,而是謀勢謀利並舉,借同行的勢謀自己的利。勢利一把抓,以利取勢,借勢謀利,真是高人一等。這個道理被很多企業家所采用,星巴克的創辦人舒爾茨就知道商業交易和相互信任之間的根本區別,他在采購過程中與供應商、加盟商等合作者結成戰略夥伴關係。舒爾茨相信,最強大、最持久的品牌是在顧客和合夥人心中建立的。
星巴克的采購經理說:“質量放在第一位,服務放在第二位,價格放在第三位。我們不會因為低價格而在質量和服務方麵放寬標準。”星巴克對合作的供應商是精挑細選的。由采購部門牽頭,產品開發、品牌管理和業務部門等有關員工都將參與進來。星巴克從生產能力、包裝和運輸等多個方麵對供應商進行評估,以達到特殊的質量標準,隻有具備發展潛力的供應商才能與星巴克榮辱與共。
合約簽訂後,星巴克公司在價格、折扣、資源等方麵得到特惠待遇。得益於星巴克極其嚴格的質量標準、良好的品牌,供應商們也會收到更多的訂單。
星巴克會同供應商建立良好的工作關係,每半年或一年做一次戰略業務評估,如供應商的產量、需要改進的地方。雙方還會就生產效率、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新品開發進行頻繁的溝通。通過頻繁的檢查與溝通,星巴克希望供應商懂得這樣一個理念:與星巴克合作不可能獲得短期的暴利,但供應商可以通過星巴克極其嚴格的質量標準獲得巨大回報。當星巴克成為顧客首選而獲得大發展,供應商就會得到更多的訂單與更好的聲譽。
星巴克憑借日益強大的品牌優勢,通過與機場、書店、酒店、百貨店聯盟來銷售自己的產品。 “在星巴克嚴格的質量管理和特許銷售行為之間,產品品質的控製是有風險的,”舒爾茨說,“這是一種內在矛盾。”因此,星巴克製定了嚴格的選擇合作者的標準:合作者的聲譽、對質量的承諾和是否以星巴克的標準來培訓員工。
星巴克希望合作者們贏利,對於合作者提供的相關產品(比如運輸和倉儲等)都不賺取利潤,星巴克隻向合作者收取一定的管理費用。
Barnes & Noble公司是同星巴克合作最成功的公司之一。Barnes & Noble書店的目標是把書店發展成人們社會生活的中心。而書籍和咖啡是天生的一對,書店也需要一個休閑咖啡店。1993年Barnes & Noble開始與星巴克合作,早晨星巴克已把人流吸引進來小憩,同時增加書的銷量購書;購書高峰時段也可增加咖啡店的銷售額,雙方都從合作中受益。
星巴克還同食品公司和消費品公司結成戰略聯盟。例如通過同Kraft Peps、Dreyer等百貨公司的合作,使星巴克的品牌延續到了百貨零售渠道中,充分利用了現有的銷售網絡(如Kraft公司擁有3500名銷售人員,食品工業中最大的直銷團隊),並共同分擔了物流費用。 但高速增長使星巴克麵臨巨大的挑戰:如何有效地運用技術改善顧客的體驗,而又不損害顧客與咖啡生之間的關係?高速擴張需要有更多的供應商,而公司能否管理好這些供應商?舒爾茨認為:“更多的分店使人們感到星巴克正變得無處不在,如果我們始終保持同合作者們相互信任這個優勢,能否會使一個25000人的企業發展到50000人的企業?對實現這個目標,我堅信不疑。而關鍵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在高速發展中保持企業價值觀和指導原則的一致性。”
星巴克能夠取得成功,他的聯盟戰略起到了很大作用。他同食品公司、消費公司達成統一戰線,互利互惠,是他成功的關鍵。
胡雪岩借用大源錢莊的實力壯大自己的力量,最終吃了一隻大肥羊。他借助大源錢莊的力量,彌補自己的不足,既得利又壯大了自己,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好處,兩全其美。善於借助同行的力量,不僅能幫助自己成長,更有意想不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