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小富貴險中求,大富貴權中求(1)(2 / 3)

尋求大客戶:富貴險中求,有勇也有謀

做生意可不是鬧著玩的事情。一旦開始做生意,那麼就不再是一個人的事情,你身後還有無數仰仗著你生活的職工。所以做生意雖然需要冒險,但絕對不是異想天開地幹蠢事。

如何將這極為相似的兩件事劃清界限,胡雪岩有自己的方法。胡雪岩認為,商人求利意味著做商人就連刀頭上的血也要敢舔。但這絕對不是盲目的冒險,你做每一件是都必須想妥了再去做,否則就是幹蠢事。

令胡雪岩發跡的錢莊生意是通過兌進兌出來獲取商業利潤。簡單來講,就是一方麵吸收客戶的資金,另一方麵用客戶的資金去放貸,賺取利潤。表麵看,隻要能夠把握時機,隨著銀價的起落,市麵行情的變化浮動調整兩者的利率就能穩賺不賠。但是這種平淡的經營方式是無法帶來大的利潤的。如果能夠吸引大的客戶,提供資金又不要利息,又能夠找到大的主顧,高利放貸,一切全然不同。但是這樣做的風險可能是原來的十倍。“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在麵對這樣的困惑時,一定要做好完整的準備。也就是要求在冒險之前做好盡量詳細周密的規劃,提前找好擔保,盡可能將風險降到最低。

於是在胡雪岩選擇大主顧的時候,他會提前考慮很多問題。在朝廷與太平軍兩軍交戰的年月,兵荒馬亂,米商時常借款販運糧食。胡雪岩通常會仔細詢問米商要將米運到什麼地方,如果是運到官軍占領的地方,且途中較為安全,他才會考慮放款。否則,沒得商量。正是胡雪岩這種提前思考的想法,讓他立於不敗之地。

精明的商人,不會將所有的錢都集中在一個方麵。就拿我們耳熟能詳的富豪李嘉誠來說,他將自己的資金分放到世界各經濟中心中,進行跨國投資,增加公司的風險規避能力。他靠這個法則在各國市場上叱吒風雲,屢戰屢勝。

經商需要冒險,但是更需要保險,李嘉誠就是一個堅持利潤與風險平衡的精明人。在全球化熱浪中,為了給手頭的巨額資金尋找增值的出路,李嘉誠將目標調整為將跨國集團加入到更大的經濟競爭格局中去。為此,他開始了大規模的行動。

早在20世紀80年代,李嘉誠就開始大舉進軍海外。在大規模行動前,他已在海外投資小試牛刀。

1977年起,李嘉誠分別在加拿大溫哥華、美國休斯敦等地購買物產。他還斥資6億多港元,收購加拿大多倫多希爾頓酒店。在短短數年中,李嘉誠的公司在北美擁有的物業有28處之多。1986年12月,在加拿大帝國商業銀行的撮合下,李氏家族及和黃投資32億港元,進軍石油工業,購入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52%的股權。時值世界石油價格低潮,石油股票低迷,他們做了一筆很合算的交易。這是當時最大一筆流入加拿大的港資,不但轟動加拿大,亦引起香港工商界的騷動。1992年3月,李嘉誠、郭鶴年兩位香港商界巨頭,通過香港八佰伴超市集團主席和田一夫的牽線搭橋,攜60億港元巨資,赴日本劄幌發展地產。李嘉誠的舉動,引起亞洲經濟巨龍日本商界的震動。他曾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表示:正像日本商人覺得本國太小,需要為資金尋找新出路一樣,香港的商人也有這種感覺,說一句大家都明白的道理,那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隻籃子裏。

經過幾年的艱苦磨煉,李嘉誠積累了許多經驗,眼界更加開闊。他一方麵在內地和海外全力開疆拓土,另一方麵他把眼光和資金投向更多不同的行業,實施多元化戰略。他先後進軍有限電視、電訊等產業。李嘉誠於1994年將電訊業務重新包裝,改名為“橙”(Orange),推出GSM移動電話服務業務。起初並不被業界看好,但後來漸漸被接受。此舉不僅使和黃獲得1130億港元的巨額收益,而且成為德國最大流動電話公司曼內斯曼的單一股東,待兩公司合並後,和黃更直接控製市值7000多億港元的曼內斯曼,曼內斯曼亦成為歐洲最大的跨國電訊巨人,遠遠領先於第二名的意大利電訊。

和黃財務顧問指出,此交易是全球有史以來的第22大合並收購,香港輿論則稱其為香港公司前所未有的國際並購交易。為了完成這樁交易,李嘉誠親自指揮和黃與曼內斯曼公司進行了為期一周的緊張談判。時間雖不長,但也令素有“超人”之稱的李嘉誠非常緊張。為了隨時獲得最新消息,李嘉誠臨睡前特意把手提電話鈴聲調高,放在枕邊,以免延誤戰機。